Page 250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
P. 250
图 7《时事新报》1942 年 9 月 25 日,“学灯”渝版第 194 期 图 9 徐悲鸿诗题《画云台山记图》卷发表于《时事新报》1942 年 10 月 16 日, 图 10 郭沫若、胡小石、徐悲鸿诗题《画云台山记图》
第5版 卷发表于《京沪周刊》第一卷第四十一期 ,1947 年
10月19日
转变之轨迹,“具有一种放弃局部与个别事物之精描细写,而成全 明康乐,其尤著者也。书人操翰,若羲献父子,乃舍分而攻。草草者
整体画面浑融一体之倾向” 。或许已有先前水墨卷的经验,此 刍狗,万物冯冯翼翼,超形存像,玄风之标也。其在画家,则有顾长
(10)
次创作显得更加熟稔。傅抱石删繁就简,并依据沈尹默的意见, 康。鼎彝文镂,控抟飞走,汉画率取人资人事,今日所遗诸石刻可证
对图像处理做了若干修正。 之。至长康乃始藻绘山川,遂为中上山水画之祖。观《女史箴》中射
雉之景,单椒孤秀,犹足相见大略。《画云台山记》,首论岩壑结构,
由于增加了尺幅,本卷景物安排相对疏散,空间结构也并不局
文字讹脱难读。抱石再四校之,更揣其意为图。抱石忍穷饿以治艺
促。就技法而言,《画云台山记图》卷迥异于早期山水的传统手
事,用力至勤。此卷忘古遥集,含毫邈然,其笔墨嵯峨,萧瑟处大类
法,又有别于成熟期山水的习惯形式,也完全是1940年代过渡期
明季诸贤。书画可以论世,固不能不令人深致屏营耳。
的绘画特色。傅抱石早期以师古为主,山岩着重于中锋出之,枯
渴干笔勾勒、皴擦,再敷以淡墨轻染,笔墨严整细致,构图营造 1942年9月22日,傅抱石为即将举办的个人画展撰写序言,说明了
则以层层山峰堆叠而成,勾染之间、点线面之间泾渭分明,缺乏 创作的题材来源:
后来风格中大块画面的磅礴气势和鲜明的空间层次感。而《画
我搜罗题材的方法和主要的来源有数种,一种是美术史或画史上最
云台山记图》卷以淡墨轻染远山,以大笔涂抹近山和坡石,并作
为重要的史料,如《云台山图》卷,一种是古人(多为书画家)最堪吟
精心的点染和皴擦,那种以轻微渲染来冲淡山体轮廓线的试验
味或甚可纪念的故事和行为。
(11)
性表现方法得到强化,山石轮廓的线与山石的面几乎一气呵成,
以线破线,块面经营,消融山体的轮廓线,真实表现出岩石的质 由此观之,傅抱石将《画云台山记图》卷视为“题材搜罗自画史
地肌理,已不再是传统山水画中所习见的笔墨样式。当时,“抱 的绘画创作,而非只是一幅为了学术研究而画的还原作品” 。
(12)
石皴”法尚未完全形成,山石块面含糊,树法粗放,只觉得水墨 这一系列创作真切地展示了画家从文字到图画的经营与寄想,不
与皴法融为一体,皴擦点染同时并用,墨渖淋漓,乱头粗服,混 仅是一次画史研究的钩沉之旅,也是一次主动的艺术寻根的创作
沌一片,整体效果很好,可视为“抱石皴”的前奏。 之旅。
壬午(1942)五月,即傅抱石画展前夕,文学史家胡小石观赏此 1942年10月10-12日,傅抱石在重庆夫子池励志社举办了较大规模
卷,欣然提笔,洋洋洒洒地书写了数百言: 的个人画展,《画云台山记图》卷亦在其中,取得了一定的社会
反响,也改变了时人对自己的认识。 寓居蜀地的傅抱石实现了从
吾尝谓,文学与书画,每代同变。正始以降,玄风大张,士大夫崇美自
美术史家到画家的转变,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以《画云台山记
然。嗣宗叔夜,遂启登临之兴。过江而后,浸以成俗,模山范水之篇
图》卷为契机,新旧技法不断融合,实现了绘画语言上的一次全
什,一时特盛。兴公天台,右军临河,谢女登山。诸道人石门,以迄渊
新变革和审美观念上的一个彻底转折。于是,“抱石皴”最终得
234 |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