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7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
P. 247
上多加钤印:傅氏(白文)、抱石(朱文)、印痴(朱文)、抱石入蜀后作(朱文)、抱石斋(朱
文)、虎头此记自小生始得其解(白文),朱痕累累,尤其是“虎头此记自小生始得其解”清
楚地透露出他愉悦轻松的心情。
《画云台山记图》水墨卷亦依据《画云台山记》的文字内容,精心设计,刻意安排,借由山
势的错落放置、山间的烟岚效果,以水墨的浓淡干湿凸显景象远近之关系,而使全图合乎
自然的空间结构,即顾恺之所谓的“实对”。 至于笔墨经营,峰峦、烟云、树木、溪泉、人物
等物象基本师承传统画法,譬如树木与树叶也不外乎勾、皴、染、点等,先画树干再点树
叶,然后一一叠加,集数株为一丛,具有浓厚的样式化意味,区别于后来的“破笔点”画
树、点叶以水墨渲染的样式。而山涧溪水亦如传统,以线条表现水的波纹,与其后的散锋
波浪皴画水之法迥异。但是,山岳的轮廓线与山石块面几乎没有用中锋规矩勾勒的线条,
以散锋笔法成之,细碎的线条有意打破传统山水画里惯用的连绵线条性及区别物象的轮
廓线,较为真实地表现了岩石的肌理质地,同时采用接近自然的水墨渲染之法,增加画面
的阳光和空气感。这种浓淡、跳跃、飞动、疏密的不规则并带有偶然性意趣的皴擦之法灵
动地表现了山岳、云雾和空气的透视感。 与设色卷相比,水墨卷景物安排相对丰富,尤其
是中部山体的处理更为严谨合理,粗中见细,肆意挥写,更显潇洒之致。但因水墨为之,画
面没有设色卷相对明丽的仲春之景,而呈现出一派荒寒寂寥的气氛。
图 5 傅抱石 画云台山记图 卷 纸本 设色 31cm×123cm 1941 年 4 月 南京博物院藏
图 6 傅抱石 画云台山记图 卷 纸本 墨笔 33cm×117cm 1941 年 5 月 30 日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