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6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
P. 246
图 4 傅抱石 画云台山记设计图 卷 纸本 墨笔 33×115cm 1941 年
《画云台山记设计图》 (图4) 依据《画云台山记》内容,分五段 态发展过程。全图以淡花青轻染远山,以细线勾勒近山和坡石轮
四十三点进行逐句描画,将所记山、水、树、石、鸟、兽、山寺、人 廓,并作精心的点染和皴擦,粗放结合,开始以大块体积分配画
物等相关位置都清楚绘出,并以原文附注在一旁。 全图以山峰为 面,配合色彩的变化表示山体的层次,呈体积感却无逼人之势,
主体,山岳的形体如同一般山水所见,人物及动物的部分比例相 初步展示出自己独特的笔墨形式。山腰楼阁隐现,树木斜出,益
对较小,只为点景之需,可视为一幅山水画的草图,正如他自述: 显山坡之陡峭,点景人物描写精细,衣纹起伏转折俱呈动感;而
“现在据我研究的结果推测制成《画云台山记》的设计图,把全记分 山石上杂树的处理方法保留着石涛树法的痕迹,丛木结聚,或勾
为四十三点,每点各予以严密的阐述。所指的物事(或位置),用虚线 点或圈叶,组织紧密却层次分明,极见用心。画面气氛较恬淡闲
表示它,其泛指的话,则加直线围起。这样,不但可以证明这《画云台 适,略有出尘脱俗之致,直现仲春复苏之境。
山记》不是空洞敷陈之作,还证明了这记中的经营设想是如何的细致
在抄录《画云台山记》后,傅抱石颇为自得地感叹:“右东晋顾
生动。因此我又按照我的设计,再施以渲染,画成了一幅山水画。假使
恺之《画云台山记》,余所考定者也。唐乾符顷张爱宾撰《历代
我所研究的结果,能够裨补千五百年前关于山水画的真面目,则中国
名画记》称‘自古相传脱错,未得妙本勘校’,故其论画山水树
古代山水画史建立的工作,或不难观其成了。 ” (5)
石,仅得溯源于隋之杨契丹、展子虔,千载以还,已成定论。余维
1941年4月,傅抱石在设计稿基础上继续深入,精心创作了《画云 恺之此记,寄想高远,经营周详,乃据拙获写为此图,其间丹青
台山记图》设色卷(图5),努力以图像再现《画云台山记》,青绿 点缀,固不逮恺之胸中之旨于万一,而丘壑位置或大体近是,盖
着彩,辅以赭红,以淡淡青色映出水色、天色和云雾,近山与远 千五百余岁不章之队绪发而成象,□□殆第一次,工拙原非所计
山相隔的留白处似云雾缭绕,自西向东冉冉而吐,再现了顾恺之 也。”
所言“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之以西去”之意。
几乎同一时间,傅抱石还创作了尺寸相当、构图也大体相当的
山体走向与云雾吐露的方向一致,从右下角的东边开始,缓缓向
《画云台山记图》水墨卷 (图6) ,似乎在考虑青绿设色与水墨晕章
上延伸,画五六枚紫色的竖石,其势似龙。向下乃随着主峰起伏
之间的差异。 5月30日暨端阳佳节,他终得完成,小楷题录《画
的山冈,隐约连接稍微偏西北方的山峰,主峰之旁、陡壁之下乃
云台山记》全文,仍不无感慨:“右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余所
一潭清涧,桃树初发,一蓝一白两男子抬头仰望山崖;天师衣着
考定者也,唐张爱宾撰《历代名画记》称‘自古相传脱错,未得妙本
鲜艳,端坐于山崖之上,手指桃树,似在讲道布法。次峰西去,乃
勘校’,故其论山水树石,仅得溯源于隋之杨、展,千载以还,遂成
两小山丘,围绕着山寺,而大片远山不断延伸,近景山石经营形
定论。余维恺之此记,经营周详,寄想高远,乃据拙获,构为此图。
成深涧,泉水汩汩东流,有白虎匍匐喝水,一派神秘之境。
其间笔墨点缀,固不逮恺之弘旨于万一,而位置丘壑或大体近是,
这里,山寺、树木、溪水、点景人物依稀可见山水传统的古典风 盖千五百余岁不章之队绪,发而成象者。此幸第一次,工拙原非所问
格,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从学习石涛绘画逐渐走向自我的一个动 也。 ”有迹象表明,傅抱石对此次的水墨创作颇为满意,在画卷
230 |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