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5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
P. 255
傅抱石、徐悲鸿、陈之佛等于重庆 1942 年傅抱石壬午画展
为了证实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为了证明顾恺之的《画记》主要是阐 传统功力和过人的才华、胆略、身体力行,一往直前地实践着自
述山水画云台山图的情节构图,处理设计,并且这一设计绝非空 己的主张,他打破旧的笔墨约束,创造了一整套全新的技法,在
洞敷陈之作,而是具体细致的,不仅可读,而且可画,每句话都能 画面上奏出了新调,开创了我国山水画的一代新风。
用具体形象表现出来,以证明当时的山水画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
平,抱石先生接着用他的画笔,经营了一幅长卷,那就是《画云台 一九四二年九月,抱石先生在重庆举办了“壬午个展”,那是一
山记卷》。 次创新的集中展示,一百幅作品,使人耳目一新,犹如万丈高楼,
拔地而起,风靡山城。《云台山图卷》即是那次展览的重要作品
此图根据《画云台山记》,把原文分成五段四十二点,将记中提 之一。
到的山水、树石、冈峦、丘壑、鸟兽、人物、以及他们的位置和互
相关系,用线条逐一钩出,先画成简略的图卷设计图,而后再正 由于当时正值抗战时期,缺少国画颜料和素绢,《云台山图卷》
式落墨进行图卷的制作。郭沫若先生在题诗中叹道:画记空存未 最初的一轴山水,更见功力。 用笔潇洒灵动,墨色苍茫滋润,古淡
有图。诚然,古人顾恺之的原图,如果曾经有的话,我们已不复可 典雅而又气势沉雄,充满着和谐清新的气息。题跋中胡小石教授
见。而今抱石先生“云台山壑罗胸底”,重又把一幅完整、新颖、 赞美此图:“此卷望古遥集,含豪邈然,然其笔墨嵯峨萧瑟处,大
优美、生动的《云台山图卷》展现在我们面前。 类明季诸贤。”徐悲鸿先生赞美此图:“若言笔墨精能处,伯仲之
间见夏圭。”他们虽然都是与之比古人,对此图的评价是一致的。
此图卷的产生固然是与对《画云台山记》一文的研究密切相关, 都认为是极为优秀的佳作。沈尹默先生更赞美此图说:“笔墨超
但此图绝不只是一篇文章的机械图解。抛开《画记》来衡量这幅 俊苍拔,回出尘寰,并世实罕其匹。”却也是当之无愧。
作品,其艺术价值也是不应低估的。
对于此图,我认为应看作是抱石先生创新变革时期具有新旧技法
四十年代初的中国画坛,思想陈旧,因循保守,尤其是山水画, 结合特点的代表性作品。抱石先生在此图的题跋中写到:“....恺
壁垒最为森严,言必称南北宗,画必自承遥接某古人衣钵,有的 之此记,寄想高远,经营周详。乃据拙获,写为此图,其间丹青
不过抱着一部芥子园画谱诚惶诚恐亦步亦趋,却顽固地阻挠一 点缀因不逮恺之胸中之旨于万一,而丘壑位置或大体近是。盖
切新的的尝试。傅抱石先生认为“画是不能不变的,时代、思想、 千五百余岁不章之坠绪,发而成像,此殆第一次,工拙原非所计
材料、工具都间接或直接地予以激荡”,“笔墨当随时代”,他说: 也。”抱石先生是既忠实于顾恺之原旨,将《画记》“发而成像”,
“一种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有生命”,而要保持它的生命力, 使“丘壑位置大体近是”,而又“丹青点缀”有所不同,用自己的
必须面向自然,以自然为师。 先生以其丰富的知识修养,深厚的 方法去进行创作的。为使此图具有古意,树木、人物、山泉、溪流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