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9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
P. 249
固不必问《云台山图》之果有与无也。近数十年来,无论日本或欧美 裾”句中“岩”字当属上读作“倾岩”,谓西壁岩之斜倾出者,如此
人士,大抵喜谈吾国学术文艺,侈然以汉学家自命者,随在而有,然 正可隐人也。“凡画人坐时可七分,衣服彩色殊鲜微”,若仍将“鲜
能真识吾国文字者实不多见。即号为识字而往往不解句读如伊势之 微”二字连读,意谓虽鲜明而微茫者,则其下“此正”句中,不烦添一
流,正复何限?内藤较为通达,亦不能察其谬舛,他可知矣。整理国 “不”字,意义正自可通。因山高人远,画作衣彩鲜微,此实“正”也。
故,要是吾辈自身事,不当委诸异邦人,抱石能发愤竟此业,良足快 以上是与旭初谈论所得者,写出以供参考。
(9)
慰!值此多难,物力维艰,区区装池,亦不易了办。此卷装成,一切所
对于沈尹默中肯的修正意见,傅抱石表示虚心接受。为了回应沈
需皆出于抱石手制。昔米老得晋贤名迹,辄躬自裱褙,不图此风今犹
尹默的批评, 他于冬至(12月22日)再次绘成《画云台山记图》水
(8)
未沫,可喜何似。
墨卷 (图8) ——也即2023年嘉德春拍真诚奉献的傅抱石家属旧藏,
这里,沈尹默将傅抱石的《画云台山记》研究提升至整理国故的 并详细说明创作原委:“右东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余最近重为
高度,自然赋予其神圣的文化使命。与此同时,他还将傅抱石《画 考定者也。端午中秋间,曾据拙获撰成《中国古代山水画史》,附所作
云台山记图》卷的创作与北宋米芾裱褙名迹相比,又赋予其更博 《云台山图》卷,以资参证。是殆千五百年前不章队绪,发而成象之
雅的文化精神。 中日争长、古今互动,傅抱石的学术和创作活动 第一次。因手加装裱,承沈尹默、郭沫若两公惠予长跋,沈公且与汪
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语境中自然承载了现实的时政意义,成为激 旭初先生就拙撰详加究论,如‘竟素上下以映日,一人隐西壁倾岩,衣
发国人爱国热情和抗日斗志的武器。 服彩色殊鲜,阙石上作孤游生凤’诸句,均有重要之订正或指示,爰
重构此卷,于日光及双碣略有改饰,惜仍无法得丹青缣素,使与古合
在激赏之余,沈尹默又从纯学术的角度对傅抱石的研究委婉地
也。沈公谓晋宋壁画最盛,且多成自数人之手,恺之此记或即预为写
提出了三点商榷意见:
壁而作。此点实发前人所未发,有关中土画史者弥巨,并记之,以志钦
余与汪君旭初取其观之,叹其用心之细,致力之勤,唯尚有三数处 迟。 ”在题识之后,他恭敬地抄录郭沫若诗跋七绝四首,钤印:傅
可商榷者:“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此文上有句 (白文)、抱石(朱文)、抱石长年(白文)、印痴(朱文)、抱石入
云:“清天中”,则晴朗可想,即当见日,竟素上下,用空青烘染者, 蜀后作(朱文)、虎头此记自小生始得其解(白文)、抱石斋(朱
盖期映托日色四出之光晖也。若易“日”字作“之”字,“之”必有所 文)。对于这次学术延伸于绘画的创作活动,傅抱石自然颇为得
代,谓指上所言“庆云”邪?云仅吐于东方清天之中,似不须竟素上下 意,因而一再以“成象之第一次”强调,如同“虎头此记自小生始
烘暎之也。故知“日”字实不误。视此,则图中尚须画日,且当显现 得其解”一样。
日之光辉。是知此图,原定着色者,非如此,图即不成,此层最关重
与端午完成的《画云台山记图》水墨卷一样,此卷水墨皴擦晕
要。其次,“弟子中有二人临下倒身大怖”句中之“到”字,原非误,
染,亦呈现出“过渡期”的面貌,令人们真实地认识到傅抱石画风
“到”“倒”古今字也。又“别作王赵趋,一人隐西壁倾岩,余见衣
图 8 傅抱石 画云台山记图 卷 纸本 墨笔 28.4cm×163.9cm 1941 年 12 月 22 日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