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明初 宁献王朱权制 “飞瀑连珠”琴
P. 52

会堂琴谱》、万历三十七年《阳春堂琴经》、万历三十九年《琴适》的连珠式图,项

          作半月形,腰部则是鼓出的三个半圆形。诸谱均注连珠式「隋逸士李疑」所创制。只
          是这些图像,存世器物无一为证,虽不知来源,但显然只能是由「连珠」的字面,所

          产生的凭空臆想。



          而从天启三年的《乐仙琴谱》起,包括崇祯七年《古音正宗》、康熙九年载《琴苑心

          传全编》、康熙三十年《德音堂琴谱》、康熙六十年《五知斋琴谱》、乾隆二十年《兰
                                                                                         《琴书大全》  连珠琴式
          田馆琴谱》、光绪二年《天闻阁琴谱》,无一例外,连珠琴式与实物全对得上了,只
          是项腰的三「起」做尖角。但是,介绍文字有了惊人的差别,《乐仙琴谱》云「连珠,

          臞仙琴样」;《古音正宗》云「连珠,臞仙式」;《琴苑心传全编》云:「臞仙琴名连珠」。
          而在此之后,各琴谱又一律回归原始的说法,将发明权退还给了「隋逸士李疑」。



          琴谱中记录的琴式,很多与存世器不可比对,因而总体价值并不高。发明者的记录,

          远到三皇五帝,均不可究诘。故有关连珠式的矛盾记录,如果没有特别的缘由,自也

          可存而弗论。不过「飞瀑连珠」这独一无二的「连珠式」的存世,以及隐然可能与朱
          权有关的存世器腹款,使得「臞仙」创制一说,有了值得重视的理由。尽管天启以后                                          《文会堂琴谱》  连珠琴式

          诸谱中的李疑说与臞仙说,图像并无差别,但文字记录至少表明,在当年琴界,虽然

          李疑创制连珠式的说法早已为人熟知,但仍有将连珠式创始权与朱权关联起来的某种
          缘故。




          需要说明的是,「飞瀑连珠」琴的特殊连珠式,并非不明体制,也不是胡作乱为的产物。
          恰恰相反,就全体效果而言,成器秀美雅隽,极为协调,制作者显系高手,必熟知各

          琴式特点。而之所以要做此变化,显然是故意而为,来自于决定者的特殊设计,斫琴
          师需照令而行。                                                                        《乐仙琴谱》  连珠琴式



          明代各王府制琴,一般都有特殊的「记号」,以与坊间普通制作的琴器相区别——虽

          然他们的琴或许也进入市场,那么其特异处正可视为「商标」。正由于这些不无细微

          的差别,使得明琴中出现王府琴这一特殊门类,为其他时代所未曾有。



          明代王府琴的特点,应从两方面看。一是铭刻,如潞王琴,制作数量应达三百,但琴

          背铭刻全部一致,不差分毫,甚至可能出于同一刻工之手。池下大印,如衡王琴之「衡
          藩和斋佳制」、益王琴之「益藩雅制」、潞王琴之「潞国世传」,多是表明身份。同                                          《天闻阁琴谱》连珠琴式

          时人复制,一旦追责,自无可能以巧合为遁词。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