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明初 宁献王朱权制 “飞瀑连珠”琴
P. 48
益王琴的制作,由嘉靖末年,历隆庆朝,到万历前期,制于万历的存世量较大。池内腹
款均有「潢南道人」字样,系第五代益宣王朱翊鈏(1537—1603)。其父载增未继位而逝,
他在祖父朱厚炫薨后三年的万历八年(1580)袭封。因而翊鈏当王子、世孙时即开始组
织斫琴。益王琴凤沼内有斫琴师姓名,因延续时间较长,斫制者亦有多位。琴背铭刻不一。
大体真者均仲尼式,四字琴名或行或篆,池左右草书琴铭。池下两方大印,「益藩雅制」
圆双龙篆书印是统一的,另一为四字隶书方印。与此不合者亦常见,皆需推究。
衡王琴系第二代衡庄王朱厚燆(1502—1572)组织斫制,其于嘉靖十九年(1540)袭封。
衡王琴与益王琴时间相近而罕有存世,应是当年制作量本就很小。目前可判断必真者,
乃民国时郑颖孙(1893—1950)旧藏 「龙吟秋水」递钟式琴。池左右隶书琴铭,池下「衡
藩和斋佳制」篆书大方印。池内刻「嘉靖乙卯岁仲秋,皇明衡国翁制」,盖乃斫于嘉靖
三十四年(1555)。此器 1939 年被荷兰高罗佩记录于所著《琴道》中,后为名筝、琴
家梁在平、梁铭越父子所得,存用北美数十年,近归藏苏州某氏。至于另外所声称衡王
琴者,均署款本年,而琴式非一,铭刻亦无王府气息,均不无可疑耳。
「龙吟秋水」递钟式衡王琴,郑颖
孙旧藏
二
「宁衡益潞」琴,潞王琴斫于明末;衡王、益王琴斫于明中晚期;而宁王琴则在明初。
故宁王琴之稀有,还在于时代较早。目前所盛称者,惟名琴家顾梅羹先生家族传承的连
珠式「飞瀑连珠」琴。此既是传世名器,亦系存世孤品。
「飞瀑连珠」连珠式琴,通长 118.5 厘米,隐间 107.5 厘米,肩宽 20 厘米,尾宽 15 厘米,
厚 5 厘米。长方池沼,龙池长 22 厘米,宽 3 厘米;凤沼长 11.5 厘米,宽 3 厘米。桐面梓底,
红木岳尾。面底有竹钉固定,金徽。小蛇腹、牛毛断杂出。栗壳色漆,为令断纹不碍弹奏,
琴面弦路下曾经磨砻,髹以黑漆。
此器尺度较常琴短小,琴面弧度扁平。然全器比例匀称,加之音声「清越润亮」,以此
顾氏数代宝之逾命,近世名家凡见者无不叹赏不置。
「飞瀑连珠」琴龙池之上下左右均有长篇铭刻,俱系清代中后期所为。因可知直到康熙
末年,琴背没有任何刻铭。而现所见后刻铭文,其文字内容均指向朱权。之所以如此,
在于龙池纳音正中央,阴刻「皇明宗室云庵道人亲造中和琴」字样,并填朱。其中「云
庵道人」大方篆印,其他文字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