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3 - 中国书画夜场
P. 143
2535
比較淡雅,現藏於南京博物院。這張畫則是他畫的第二張,作於當年的端 我們知道,諸如捲雲皴、披麻皴的這些典型的傅抱石皴法在這一時期還沒
午,也就是初夏的這段時間。同年的冬至,他又畫了第三張。這三張面 有形成,因此,借助這件作品,我們可以知道他當時的畫法。畫面下方,
貌風格都不一樣,第一張的淡設色有吳門畫派的風格,也許他完成後覺 有一白虎臨水,中間有一道雲氣貫穿左右,這一設計是非常巧妙的。另
得不甚如意,因此就畫了這第二張。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畫這一張的 外,畫面中的三四重山層層推遠,給人一種隨著繁茂的林木,走進中國道
同時,先畫了一張稿子。從畫稿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整體章法的構成,比 教起源地的感覺。
如中間的人物、景物、房屋,甚至中間的白虎,都設計得非常的周詳,且
1941年,中國正處在抗戰時期,這樣一個危難的時刻反而容易激起國
上方還用楷書進行了標識。這樣完成了以後,我想他一定是很滿意的。最
人的文化自信。傅抱石正是憑借著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忠誠,才潛心研
終,在畫面的右上角,他還用蠅頭小楷把顧愷之的這篇文章全文照錄了一
究,最終創作了這樣一幅作品。
遍。也許在初見這幅畫的時候,我們會覺得這是一幅縮小版的作品,但其
從藝術史的角度講,皴法的形成是山水畫獨立出來的重要標誌。所
實這就是原大。能在這樣的尺幅上寫出這樣小的楷書,一般書家是寫不了
以,一般認為五代到北宋是中國山水畫的完備期,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
的。傅抱石先生在年輕時沈迷制印,在日本留學期間,他曾舉辦過篆刻展
荊關董巨。顧愷之身處東晉,這個時期的典型特徵就是「人大於山,水不
覽,展出的作品中便有他的微雕作品,上面的字用肉眼是無法辨認的,必
容泛」,脫離了這個特徵的作品就是不合理的。但是我認為,傅抱石先生
須用放大鏡才能看到整篇文章。正是因為他有這樣深厚的功夫,才能寫出
在研究《畫雲台山記》,乃至後續創作的過程中,是想推翻這個結論的。
這樣不及半個蠅頭的小楷。
他認為,在顧愷之身處的年代,他既能寫出《畫雲台山記》,便必定也能
這張畫本身是用水墨繪就的,中間點綴的幾個人物採用了非常簡練
將它畫出來。雖然我們現在已經無法得見顧愷之的原作,但傅抱石想要做
的筆法。畫面中的雲台山並非江蘇連雲港的雲台山,而是中國道教的發源
的,就是通過自己的研究和演繹,把中國山水畫的獨立向前推移1500年的
地——四川雲台山。畫的正中心部有一平台,平台上用非常簡略的白描技
歷史。
法刻畫了三個形象及動態都非常有趣的人物,且僅有人物留白,除此之外
總的來說,在傅抱石先生六十一年的短暫一生中,他留下的作品不算
的部分都有墨色暈染,以此來突顯人物。這種畫法在傅抱石藝術生涯的前
多。像《畫雲台山記》這樣同時具有藝術史、藝術性及歷史意義三方面價
後都是沒有見過的。這張畫中間有寺廟和樹林,樹木的畫法十分多樣,有
值的更是稀少。因此,也是非常值得收藏的。
寫意的掇筆、有比較重的水墨,也有雙勾,畫面整體的皴法則比較統一。
—根據蕭平視頻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