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2 - 中国书画夜场
P. 142
2535
傅抱石 1904-1965 雲台山記圖卷及設計稿
Fu Baoshi Scenes of Yun Tai Mountains / Sketch of Yun Tai Mountains
鏡心 水墨紙本 1941年作
mounted; ink on paper
图卷:33×117 cm. 13×46 /8 in. 约3.5平尺
1
设计稿:33×115 cm. 13×45 /4 in. 约3.4平尺
1
RMB: 26,000,000-28,000,000
【題識】民國辛巳重午,於重慶西郊寄廬,傅抱石。
【印文】傅氏、抱石、印痴、抱石齋、抱石入蜀後作、虎頭此記自小生始得其解
【出版】1.《中國古代山水畫史的研究》傅抱石著,附圖一、圖二,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年3月版。
2.《保利拍賣十五週年精品集(近現代-當代水墨卷)》圖版241,保利藝術研究院編,文物出版社,
2020年。
【說明】《傅抱石年譜》(增訂本)第64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記載此幅《雲台山記圖卷》
相關信息,但繪制時間注為1940年3月,應屬記誤。
我們所要談的這張《畫雲台山記》不僅在傅抱石先生對山水畫探索的
過程中有特殊的意義,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對整個中國山水畫的源頭也進
行了探索。它出自於東晉顧愷之的《畫雲台山記》一文,古人對於這篇文
章從未有過詳細的闡述,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也講「自古相傳脫錯,未
得妙本勘校」,大意就是現在流傳下來的大部分《畫雲台山記》的本子都
是漏了字、有錯誤的。所以傅抱石先生解釋這篇文章,肯定是花了許多時
間。在這張畫上,他有一方圖章叫「虎頭此記自小生始得其解」,就是說
這篇文章是因為有了小生我才開始有瞭解釋。這句話完全正確嗎?我們現
在也無從考證,但是他不但從文章上把它解出來了,而且把它畫出來了,
這的確是個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我曾在抱石誕辰110週年之際選出傅抱石一生最重要的二十件作品里惟
徐悲鴻先生曾經題過傅抱石畫的另一張雲台山,還用了「捕風捉影」
《畫雲台山記圖卷》注明下落不明,後見到此作十分激動。不想從此下落
這個詞,我當時看了以後不禁莞爾,徐悲鴻先生都認為中間有捕風捉影的
不明今日明,此生幸事!幸事!
成分,我們今天更是無法具體考證傅抱石先生對這篇文章的解釋是否足夠
此圖乃傅抱石據一千五百年前晉顧愷之「畫雲台山記」一文繪成。原
精確,但他對於學術探尋的這種精神依然是可贊的。這說明他不單純的是
畫早已不在了,「畫記空存未有圖」。傅氏在題款中說道:「蓋千五百餘
一個畫家,而且也是個美術史家。他自己也講到,從20幾歲開始,他實際
歲不章之墜緒發而成象者,此第一次,工拙原非所問也」。此圖為傅氏研
上每年都有文章發表。這是很了不起的,他是把對藝術史的研究和對繪畫
究中國古代山水畫史成果之一。郭沫若有「突破鴻蒙現大關」、「讀君此
的研究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所以說,一個大畫家真正的大成就,絕對不是
圖及畫史,知其源流更遠矣」!之語題贊此圖。 傅氏作此圖十分認真,在
單一的畫畫就可以。這張畫上還有一方印叫「印痴」,說明他對印章撰刻
畫正稿之前先作草圖,並用文字,根據「畫雲台山記」原文,注明圖中景
也很痴迷。正是這種對藝術史的全方位的痴迷才令他有足夠的熱情能夠辨
物之分布。原文艱澀難懂,自唐代已不能句讀。傅氏經過努力研究,將其
識出這樣的一篇文章,把它找出來。
讀通。
1941年,傅抱石連續畫了三張《雲台山》。第一張作於春天,設色
—傅二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