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9 - 中国书画夜场
P. 139
這記中的經營設想是如何的細緻生動。因此我又按照我的設計,再施以渲
染,畫成了一幅山水畫。假使我所研究的結果,能夠裨補千五百年前關於
山水畫的真面目,則中國古代山水畫史建立的工作,或不難觀其成了。」
也在1941年4月間,傅抱石在設計稿基礎上繼續深入,精心創作了《畫
雲台山記圖》設色卷(圖4),努力以圖像再現《畫雲台山記》,青綠著
彩,輔以赭紅,以淡淡青色映出水色、天色和雲霧,近山與遠山相隔的留 圖5傅抱石 《畫雲台山記圖》 卷 紙本 墨筆 33cm×117cm 1941年5月30日
白處似雲霧繚繞,自西向東冉冉而吐,再現了顧愷之所言「清天中,凡天
當日,傅抱石就迫不及待的動手拓裱,極為用心。為此,他多年後為
及水色盡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之以西去」之意。山體走向與雲霧吐露的
《中國古代山水畫史的研究》撰寫後記仍記憶猶新:
方向一致,從右下角的東邊開始,緩緩向上延伸,畫五六枚紫色的竪石,
那天正是端陽節,上午就
其勢似龍。向下乃隨著主峰起伏的山岡,隱約連接稍微偏西北方的山峰,
有過空襲警報,下午我還是小楷
主峰之旁、陡壁之下乃一潭清澗,桃樹初發,一藍一白兩男子抬頭仰望山
題署完畢,(接著就自己動手裝
崖;天師衣著鮮艷,端坐於山崖之上,手指桃樹,似在講道布法。次峰西
裱起來),因為,重慶正被敵機
去,乃兩小山丘,圍繞著山寺,而大片遠山不斷延伸,近景山石經營形成
瘋狂的轟炸過,裱畫店也遭到日
深澗,泉水汩汩東流,有白虎匍匐喝水,一派神秘之境。全圖以淡花青輕
本帝國主義的破壞,無法為藝術
染遠山,以細線勾勒近山和坡石輪廓,並作精心的點染和皴擦,粗放結
家服務了。我自己也不放心,接
合,開始以大塊體積分配畫面,配合色彩的變化表示山體的層次,呈體積
著就自己動起手來。我只有唯一
感卻無逼人之勢。山腰樓閣隱現,旁側斜出樹木,益顯山坡之陡峭,點景
的吃飯的一張桌子,先分段,後
人物描寫精細,衣紋起伏轉折俱呈動感;而山石上雜樹的處理方法保留著
連接,沒有「包首」,恰恰我大
石濤樹法的痕跡,叢木結聚,或勾點或圈葉,組織緊密卻層次分明,氣氛
孩子的袍面子用以借用,沒有軸
較恬淡閒適,略有出塵脫俗之致,直現仲春復蘇之境,極見用心。
子,就揀一塊乾透了的木柴,慢
圖6傅抱石 中國古代山水畫史的研究後記 手
慢磨光使用著。(圖6) 稿 1頁 1958年3月7日
《畫雲台山記圖》水墨卷也依據《畫雲台山記》文字,精心設計,
刻意安排,借由山勢的錯落放置、山間的煙嵐效果,以水墨的濃淡乾濕凸
顯景象遠近之關係,而使全圖合乎自然的空間結構,即顧愷之所謂的「實
對」。至於筆墨經營,峰巒、煙雲、樹木、溪泉、人物等物象基本師承
圖4傅抱石 畫雲台山記圖 卷 紙本 設色 31cm×123cm 1941年4月
傳統畫法,譬如樹木與樹葉也不外乎勾、皴、染、點等,先畫樹幹再點樹
幾乎同時,傅抱石還創作了尺寸相當、構圖也大體相當的《畫雲台山 葉,然後一一疊加,集數株為一叢,具有濃厚的樣式化意味,區別於後
記圖》水墨卷(圖5),似乎在考慮青綠設色與水墨暈章之間的差異。5月30 來的「破筆點」畫樹、點葉以水墨渲染的樣式。山澗溪水亦如傳統,以線
日,適逢端午佳節,他終得完成,以小楷題錄《畫雲台山記》後十分自得地 條表現水的波紋,與其後的散鋒波浪皴畫水之法迥異。但是,山嶽的輪廓
感慨:「右晉顧愷之《畫雲台山記》余所考定者也,唐張愛賓撰《歷代名畫 線與山石塊面幾乎沒有用中鋒規矩勾勒的線條,以散鋒筆法成之,細碎的
記》稱‘自古相傳脫錯,未得妙本勘校’,故其論山水樹石,僅得溯原於隋 線條有意打破傳統山水畫里慣用的連綿線條性及區別物象的輪廓線,較為
之楊、展,千載以還,遂成定論。余維愷之此記,經營周祥,寄想高遠,乃 真實地表現了岩石的肌理質地,同時採用接近自然的水墨渲染之法,增加
據拙獲,構為此圖。其間筆墨點綴,固不逮愷之弘旨於萬一,而位置丘壑或 畫面的陽光和空氣感。這種濃淡、跳躍、飛動、疏密的不規則並帶有偶然
大體近是,蓋千五百餘歲不章之隊緒,發而成象者。此幸第一次,工拙原非 性意趣的皴擦之法靈動地表現了山嶽、雲霧和空氣的透視感。與設色卷相
所問也。」顯然,他對水墨創作十分滿意,在畫卷上鈐印:傅氏(白文)、 比,水墨卷景物安排相對豐富,尤其是中部山體的處理更為嚴謹合理,粗
抱石(朱文)、印痴(朱文)、抱石入蜀後作(朱文)、抱石齋(朱文)、 中見細,肆意揮寫,更顯瀟灑之致。但因水墨為之,畫面沒有設色卷相對
虎頭此記自小生始得其解(白文)等,朱痕累累,特別是「虎頭此記自小生 明麗的仲春之景,而呈現出一派荒寒寂寥的氣氛。
始得其解」清楚地透露出他愉悅輕鬆的心情。
就技法而言,《畫雲台山記圖》水墨卷迥異於早期山水的傳統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