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8 - 中国书画夜场
P. 148

2536







               傅抱石  1904-1965  崇山覓隱

               Fu Baoshi  Secluded Living in the Mountains

               鏡框  設色紙本  1943年作
               with framed; ink and color on paper
                                 3
                            5
               98×47.5 cm.  38  /8×18  /4 in.  约4.2平尺
               RMB: 6,000,000-8,000,000

               【題識】癸未十二月,金剛坡下寫。抱石。

               【印文】傅、抱石私印、其命維新
               【說明】1.陳之佛舊藏。
                      2.此作由陳之佛家屬友情提供。






















                   此畫作於1943年,是傅抱石探索自己皴法的後期。所以他相對定型的皴法這在畫面上看起來還
               還不是十分的醒目。這件《崇山尋隱圖》里可以體現出先生追求著隱士的生活。畫面中表現的是在
               深山幽林,文人雅士的相聚雅集的情景。這件作品的妙處在於他的用筆,下筆很放鬆,無拘無束。
               畫面的前景是幾棵側斜的松樹,在幾棵松樹中間,有四個高士及抱著酒罈的童子;與此相呼應的是
               山中飛檐中露出閣樓的一角,兩位高仕於閣樓間相顧座談。在那個戰火中的時代,人們內向嚮往尋
               求這種隱秘的生活。彷彿,透過畫面你可以聽到風聲,可以聽到泉聲,還夾雜著這些文人高士們的
               交談聲、吟唱聲,看到隱士的文人生活。

                   畫面中傅抱石把松、雲、亂石等融匯一體,畫面整體的感覺就是看似亂,而亂中有序,亂終求
               秩,這是最不容易做到的。正如龔賢說作畫「位置宜安。然必奇而安,不奇無貴於安。」傅抱石就
               是從亂著手,而後穩健中求奇特,於險絕中見平整,不僅僅滿足於視覺刺激,更是把握實景虛境之
               復合意象,體現一個高雅的境界。讓觀者最後從畫面中間品出它的情和趣。所以這張畫也體現了傅
               抱石先生金剛坡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畫法、一種境界。

                   這件作品的用紙是一張土皮紙,土皮紙是就地取材,是四川或者雲貴所出的這種皮紙,這種皮
               紙正好適用於它的這種筆法,所以他在那個時期應該說皮子用的相對多於宣紙。這也是他金剛坡時
               期作品的一個特點。

                                                                     (根據蕭平採訪錄音整理)             傅抱石 《洗硯圖》56×47cm 紙本設色 1941年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