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4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
P. 134
麻皴”,故与石崖层叠的真实原貌产生了较大差别,体现出作者对“古意”和烂熟
于心的个人风格的执念。
董诰此册,大体呈现出“娄东派”后学的特点,从树石画法,可见王原祁、张
宗苍等人画山体结构坚实,擅长反复皴染,追求苍浑朴厚的用笔特点。与董诰传世的、
师法“文派”细秀小青绿设色山水的作品,如《墨庄揽胜图》册、《归余纪典图》册,
21
风格不同,而近似于用笔更粗放的《春山晴翠图》扇、《幽岩放棹图》轴 ,其皴
擦点染略有沈周笔致,与前述钱维城作品相比,董诰并不拘泥于“词臣”画家普遍
追求的精整绚丽的风格,而更具率意抒写的趣味。此时正值董诰三十六岁,册中展
现了其中年山水的典型风格。每开乾隆盛年亲笔双题亦自然潇洒,神采焕然,君臣
诗情、画意相互辉映,可称合璧双美。
【四. 董诰其人】
董诰(1740—1818),字雅伦,号蔗林、柘林、味菘,富阳(今浙江杭州富阳)
人。他是清中期著名“词臣”书画家董邦达的长子,出生时,其父已是接近半百的
四十五岁高龄,因此,对其倍加珍爱,不忍督策,但董诰自幼颖异,从学于董邦达
门下的湖州人戴文灯,学问日进。乾隆二十八年(1763),董诰殿试名列一甲第三。
乾隆帝以其为大臣之子,改置二甲第一,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十一年(1766 年)散
馆授编修,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简选“词臣”,入直南书房,三年后迁内阁学
士兼礼部侍郎,其后因德才卓越,得到乾隆帝的深切眷注,历任工部、户部、吏部、
刑部侍郎。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为军机大臣,次年获西直门内赐第,赏紫禁城骑马。
乾隆五十二年(1787 年)擢升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并因平定台湾、廓尔喀之
役位列功臣,蒙恩图像于紫光阁。
在乾隆中、后期的资深大臣中,刘墉遇事模棱圆滑,彭元瑞行为不检,纪昀博
学而不明理,只有董诰以儒雅搢绅久任枢廷,于私他为人敬慎谦和,孝友至诚,乐
善好施。于公他对于朝政指陈得失,必洞见利弊,恪勤精谨,尽心尽诚 ;乾隆末年,
22
和珅擅权,排除异己,但董诰始终清正自持,毫不趋附。嘉庆即位后,董诰在歼除
奸宄、革除弊端诸事中辅弼有方,处置得当。他在军机处四十余年,深得两朝皇帝
与同僚的器重与信赖。据其门生、礼部侍郎姚文田(1758—1827)记载,嘉庆二月,
[21]本段所列董诰诸作均
董诰丁母邴太夫人忧,徒步扶榇归里。时值川楚用兵,乾隆帝每见诸大臣,数次询 现藏故宫博物院。
[22]《清高宗御制文三
问董诰何时可来?大臣们以书告之,董诰念及身为肱骨大臣,当国家忧患之际,怎 集》卷十六·赞,“平定廓
尔喀十五功臣图赞有序”
可偷息田里?遂毅然奔赴。此其识大体、明大义之一例 。 之“户部尚书董诰”。
23
董诰学问优长,熟谙掌故,才能全面,在清中期宫廷文化方面贡献突出,如他 [23](清)姚文田《邃雅
堂集》卷三,清道光元年
曾经担任武英殿总裁、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充国史三通馆协修等职,奉命编辑《满 江阴学使署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