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1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
P. 131

并曾登紫峰阁说法。

                                           第四开“万松山房”。据《金陵胜迹志》记载,万松山房在栖霞山中峰半山、

                                      幽居庵之南,是乾隆于行宫中读书、静思之所。“山固多松,此尤纛蔚,山风过处,

                                      谡谡如万壑鸣涛,中有杰阁崇台,掩映苍翠,最为幽盛”。图中所绘山林松柏丛生
                                      于岩巅涧底,松风合鸣,翠色照人心目,幽韵与清流相和,令人顿有俯仰天地之大,

                                      叹浮生之一瞬的感怀。

                                           第五开“天开岩”,在栖霞山中峰之右有两崖矗立,中有石隙一线,如巨灵斧

                                      劈刀削而成,故名以天开。中唐刘长卿“泉流通石径,片云生断壁”即咏此景。宋
                                      代文人张瓌(字唐公)曾在此岩下隐居读书,故此岩又称“唐公岩” 。崖旁旧有
                                                                                                          13
                                      石壁轩,用于保护摩崖上宋人题记,应是董诰图中右侧紧靠石壁的一组建筑,今轩

                                      已不存,宋人及乾隆帝的摩崖题记、题诗大多也模糊难辨。

                                           第六开“幽居庵”,在栖霞中峰与西峰间山坳中,“万松山房”之北。其间雅
                                      室数楹,竹树环绕,坡前乱石如层云堆浪,阶下流泉泠泠,环境幽独,恬静出尘。

                                      在此景区摩崖石刻中,还保留有乾隆帝御制《再题幽居庵》诗,真切地描写了仲春

                                      时节的幽居庵:“金陵返跸驻栖霞,西峪幽居清且嘉。窄路入从云片石,阑春落半

                                      锦堆花”。笔者注意到,乾隆所有御题“栖霞十景”的诗逾百首,但均未及栖霞之秋,
                                      盖因历次南巡皆为春季,无缘得见红枫满山,璀璨若霞的美景。

                                           第七开“叠浪崖”又称“迭浪岩”,栖霞中峰下的“天开岩”与栖霞古寺之间,

                                      其南坡的一片青灰色岩石,在松桧交荫间乱石㟏岈,苍黑其色,呈现出海涛起伏,

                                      波澜万叠,翻涌之态,十分奇特。崖下有“见山楼”与回廊,松竹环碧,乃西峰风
                                      景最胜处。

                                           第八开 “珍珠泉”亦名“真珠泉”,坐落于栖霞山中峰,栖霞古寺之北。四周

                                      山石缝隙中山泉汇聚于此,高台下幽篁扶疏,林木静寂,一汪清泉水珠翻涌,如万

                                      斛珍珠泄落。因山中矿产丰富,水中含有碳酸物质,遇游人喧哗或投石入水,则水
                                      面泛起水花,吐如明珠,故得名。乾隆时,此泉久已壅塞,两江总督尹继善为之疏浚,

                                      始复旧观,故画上御题诗有“剔疏犹忆尹家曾”之句。

                                           第九开 “彩虹明镜”,即“明镜湖”,水面宽阔,波平如镜,广约二十亩,位

                                      于栖霞山大门之西。湖上架曲桥,取《阿旁宫赋》“长桥卧波,不霁何虹”之意名曰“彩
                                      虹桥”,与“明镜湖”一样皆为乾隆帝赐名。

                                           第十开“德云庵”,庵在栖霞西峰之麓,幽篁绕屋,乔松清荫。据《摄山志》载:
             [13](民国)朱洁轩《栖
                                                                                                         14
             霞山志》卷一,1962年香            德云庵“奇石玲珑,万窍穿溜,雨后涧水悬瀑而下,屈曲环流于庵外” ,清响泠泠,
             港排印本。
                                      自成丝竹之音。这是“栖霞十景”中位置最西的景观,“德云”之名一因佛德仁厚,
             [14](清)陈毅《摄山
             志》卷一,“图说”。清乾             如云广布,一因栖霞西峰近临长江,水气丰沛,云深雾重,意在况景。
             隆五十五年(1790)苏州
             府署刊本,下同。                      栖霞之胜虽闻名已久,但历代各有显晦,即使在乾隆初期的某些方志中如《江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