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3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
P. 133
造成三本顺序差异的根本原因大概在于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文字叙述顺序不同。逐开
细读董诰《栖霞十景图》册所绘,多是栖霞山主峰下两麓之间及由主峰迤东向乾隆
栖霞行宫的周遭景物,其游览路线应是由金陵到达山下后,直接进入栖霞寺山门,
进而由主峰步至东峰诸景,之后出栖霞寺山门外,观彩虹明镜、最后到西峰间德云
庵结束。其与“盛典”中附图的差异,是先游览西峰下彩虹明镜、德云庵二景再入
栖霞寺山门,还是直入山门,出来后再观西峰二景造成的。其余各景顺序略有参差,
但无关大局布置。
再看三本的构图与画法,“盛典”多采用全景式构图,山石表现则具有“娄东派”
师法王蒙山水构图繁复、勾皴细密的特点,加之插图经过刻版,其用笔略显瘦硬尖劲,
各景中建筑多以“界画”呈现,具有职业画家等等显著特点;同是版画的“山志”,
在临摹“盛典”版画时,在树石背景及建筑布局皆努力还原,亦步亦趋,无甚乖漏,
但刻版者显然比“盛典”刻工技艺逊色,在山体结构、枝叶穿插等细节的刻画上远
逊“盛典”,时见线条琐碎或层次模棱、错乱。
董册各开,虽然在构图、取景角度、山路走向、墙垣范围、建筑布局、山峰
与建筑的空间关系等,大多不离“盛典”样式,可以说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作品
的写实性,但绝非如“山志”本那样简单、直接的摹自“盛典”,亦非“盛典”
那般完全囿于“图说”式的呈现实景。因为各开构图可见作者实地观察写生与取舍,
如“盛典”诸图中,山间植物以松、竹为主,偶见矮小灌木,董册第一开即描写
自己在秋天入山所见苍松翠柏间红枫黄栌,霜林尽染的美景,图中不仅突出了栖
霞超迈诸山的宏伟气势,也透露出董诰确实曾亲临其地游赏、写生,并此获得了
创作的灵感。
此外,董诰巧妙地运用近景构图和笔墨的虚实变化,避免全景式图像中忽略
细节、面面俱到而无法突出主题的弊病,以写意法在各图中集中呈现该景区的主
要建筑,次要建筑则以树石、云雾、大面积留白或采用对角线式构图,通过一带
斜上的石垣,将观者思绪引向更高远处。如他将第四开“万松山房”成组建筑的
东半部及围墙隐去,以松林、丛篁掩盖,远景以淡墨、淡花青点染数峰远山,避
免了书籍附图中刻意展示建筑院落层次的单调刻板,加强了景物纵深感。图中各
开或诸峰环列,云岚缥缈,亭池精巧,静谧出尘;或庵堂隐于山坳,回廊起伏,
竹树四合,别具幽靓之致;或曲渚一泓,松湍流韵,乔林深荫,令观者悠然忘机。
如果一定要苛求画家在写实方面的缺点,大概有两处,即第三开“紫峰阁”图,
由于作者用大面积留白和云雾省略了印版插图中附属建筑和周围背景的描写,力图
突出紫峰和山阁主题,但因减省过多,造成建筑与树石之间穿插、衔接不自然。第
七开“叠浪崖”图较为突出,此景由于造山运动引起的山石扭曲、错落如浪涛翻腾,
版画插图中以近于荆关画法来表现,非常传神,但董诰画中则惯于使用圆秀的“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