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0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
P. 130
【二 . “栖霞十景”之名与实】
栖霞山原名摄山,乃钟山支峰,西距今南京市城区四十华里,北距长江五华里。
南齐时期,隐士明僧绍别号栖霞,将其宅院“栖霞精舍”赠予法度禅师,法度改建为寺,
并命名为“栖霞寺”,摄山因寺得名“栖霞山”。此处奇峰迭起,临江屏列,怪石嵯峨,
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植被丰盛,春则花木明秀,秋则红枫映翠,为历代文人钟爱,
8
明董其昌就曾画过《栖霞寺诗意图》轴 ,清初龚贤有《摄山栖霞图》卷 ,皆为名
9
家水墨山水巨迹,但作品注重文人精神与心绪的表达,并未描绘山中人文景观、寺
庙建筑。
清中期,栖霞山被乾隆皇帝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1751 年至 1757 年,拨帑
于山之西麓兴建栖霞山行宫,耗时六年才全面完成,为乾隆南巡最大的行宫,极尽
富丽。自此,乾隆历次南巡,均驻跸于此,并四处游赏,先后留下一百多篇诗文、
五十多件匾额及对联,他将山中古迹和各处美景赐名为“栖霞十景”,即董诰册中
所绘。
在董诰此册之前,随驾南巡的“词臣”书画家钱维城也曾奉敕创作栖霞山主题
11
的作品,如《栖霞山全图》卷 、《栖霞山全图》轴 ,但钱氏注重全山的总体描绘 ,
10
对于御题十景 , 除“栖霞寺”能明确辨别外,其余则多以意为之,并不具写实性。
另有《石渠》著录钱维城《栖霞山图》册 12 依次绘“栖霞山、玉冠峰、紫峰阁、春
雨山房、太古堂、玲峰池、万松山房、德云庵、叠浪崖、九株松、幽居庵、最高峰”
凡十二开,是 1757 年南巡回京后依照御制诗意应命而作,所绘多为行宫内及附近各
景,虽与“栖霞十景”有重合处,但因此册已佚,故无从与董诰画册比对、互证。
另外,经历清末咸丰六年(1856)太平天国军的毁坏,栖霞诸景地面建筑现多已不存,
只余摩崖、颓垣隐没于榛莽间。遥想当时辉煌景象,令人唏嘘嗟叹之余,也更可体
会到董诰此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8]董氏精品,作于天启六
年(1626),现藏上海博
第一开“栖霞山”,包含栖霞寺及栖霞山主峰全貌。栖霞山居中屹立高耸,龙 物馆,《中国古代书画图
山与虎山分别左右,拱卫两侧,北倚浩浩长江,映带山光,山间楼宇,则是佛学“三 录》沪1-1367。
[9]龚贤代表作,现藏故宫
论宗”祖庭、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的古栖霞寺。 博物院。
[ 1 0 ] 现 藏 故 宫 博 物 院。
第二开“玲峰池”。这是乾隆行宫的最高点,栖霞中峰山脊,孤亭高耸特出, 《钦定秘殿珠林石渠宝笈
遥对石梁,于群山万壑中,突见一泓清池,湛然与天光相映,令人顿感心地澄澈 。 续编》“乾清宫”著录。
[11]现藏台北故宫
因此,吸引乾隆“一再舍舆而步陟”,频频登临,骋怀味道。 博物 院,故 画甲
〇二·一一·〇三七一二。
第三开“紫峰阁”。所谓紫峰,指的是“紫盆峰”,在栖霞中峰山麓有一巨峰, 1757年画,1760年乾隆御
题。
突起状如利锥,又如盆立案上,其色深紫,上建石塔。每当暮色斜阳或雨霁初晴,
[12]《钦定秘殿珠林石渠
可见霞横岭半,乱云争渡之美。又明僧绍之子仲璋,依山刻大佛像,对面建紫峰阁 , 宝笈续编》“宁寿宫”著录,
今佚。1757年画,1757年
危耸入云。顺治五年(1648年)高僧大德、也是画僧髡残之师觉浪道盛主持修建栖霞寺, 乾隆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