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6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
P. 256
等都是用的传统画法,而峰峦、山冈、岩石、烟云却全用的是如今被称作
“抱石皴”的独特新技法。因为,作此图的目的并非复原古画,顾恺之在
《画记》中提出的要求,也是 “欲使自然位为图,”在这本质上,抱石先
生是与古人相契合的。
我国的云台山,有好几座,顾恺之所要画的云台山,据考位于四川境内,
又名天柱山。抱石先生对四川山水极为称赏,他曾说: “四川是最可忆
念的地方”,认为 “画山水的在四川若没有感动,实在辜负了四川的山
水”。就以当时先生居住的歌乐山下金刚坡而论,周围数十里,就“确是
好景说不尽,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随处都是画人的粉本,烟笼雾锁,苍
茫雄奇。 ”正是四川的山水,积累了抱石先生的胸中丘壑,他的画都是
有实景依据的。《云台山图卷》中的山水景物,也非凭空臆造,那正是四
川山水的写照。
《云台山图卷》的艺术价值之高,可以肯定。不仅如此,它还具有其特别
的历史意义。如前所述, 它不是一幅简单的普通国画,它是傅抱石先生
对东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进行深入研究所得的重要成果,它不只是
再现了顾恺之设想的山水长卷(或为壁画)的画面,更重要的是填补了中
国美术发展史上一段空白,使中国山水画史从而得以完整建立,并向前
推进了数百年。 在此之前,中国的山水画史到底始于哪朝哪代,是怎样
成长发展的。无论古籍或中外学者,都一直含混着,不能作定论。有“唐
二李说”,有“六朝宗王说”,也有“晋顾恺之说”,通过抱石先生的研
究,主要是解决了“画云台山记”的问题,而《画云台山记图卷》则又提
供了活泼泼的例证——才以不刊之论确立了中国山水画史的明晰轮廓:
中国山水画史的演进,孕育于汉魏,成长于东晋,而发达于盛唐。还是郭
沫若先生的诗句来得概括,题诗的第四首:“画史新图此擅场,前驱不
独数宗王,滥觞汉魏流东晋,一片汪洋达盛唐。”诗后的注释更加明确:
“自来以山水画始于唐,近人或主当导源于刘宋时代之宗炳与王微,读
君此图及画史,知其源流更远矣。”
抱石先生曾三次画《云台山图卷》,分别在一九四零年,一九四一年四
月,一九四二年初。第二幅为淡彩,另两幅为水墨。
抱石先生所作《云台山图卷》及论文《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之研究》的历
史功绩是毫无疑问的,它们应当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