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3 - 古籍善本 金石碑帖
P. 103
南按察使、直隶、贵州、陕西布政使、提督浙江学政、 麟等人宴饮于东园,并拍照合影留念。席间筱鹏太姻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后赠光禄大夫。吴式芬是在 丈出光绪朝丙子科至癸巳科题名录,装池成册,属加
春闱中榜的道光十五年开始编辑其《海丰吴氏双虞壶斋 题咏,端方遂题识于后。之后吴式芬之子吴重憙(同
印存》一书。吴式芬精于金石之学,对经史考订有精湛 治壬戌举人)于乙卯(1915)年、常孰翁斌孙(光绪三
见解,从政之暇,搜集金石器物,撰写《捃古录》《捃 年丁丑科进士)于丁巳(1917)年、海盐朱彭寿(光绪
古录全文》等多部金石学专著,著作等身。与潍县的陈 二十四年戊戌科进士)于乙亥(1935)年附题识于后。
介祺以金石学研究并冠齐鲁。 此册中收录的宣统三年聚会照片、端方的题识和这册题
科举作为有清一代影响士子至深的文化制度, 名录合璧为一件颇为有趣的历史记录。
可以说在每个士子的血液中都埋下了深深的烙印。在 聚会照片记录的当日宴饮中的所有人物,以及之后
吴式芬的道光十五年会试考卷之后,有吴式芬孙吴峋 题跋的吴重憙、翁斌孙、朱彭寿三位,均为科举出身而
同治壬申年题跋,叙述考卷的来源。吴峋为同治四年 登台阁,致封圻,各个都是晚清的精英、国之栋梁。其
乙丑(1865)科进士。进士及第后至礼部问事。庚午 中端方与赵尔巽是1905年上《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并妥筹
(1870)秋,礼部同官循例将庚子科以前试卷烧毁,吴 办法》奏折的六大臣中的两人。是清廷中坚决要求废除
峋捡得祖父会试考卷而藏之于家,装池成帙,并请吴式 科举制的重要人物,端方也是中国新式教育的创始人和
芬道光乙未会试时的考官温葆深,以及山东同乡王懿荣 推动者。照片拍完的七个月后,宣统三年十一月,新军
题跋,成就了一桩三世科第的佳话。 哗变,端方和其弟端锦在湖北为起义军官所杀。清廷赠
海丰县(今山东无棣)吴氏以文教兴家、以科举入 端方太子太保,谥忠敏。王国维闻端方死讯,为之写下
仕。自清康熙甲辰(1664)年至同治乙丑(1865)二百 “对案辍食惨不欢,请为君歌蜀道难”之句。端方被杀
年间,其家族先后出了吴自肃、吴象宽、吴坛、吴熙 的同月,伊犁将军志锐抱着以身许国的决绝,火速赶到
曾、吴侍曾、吴式敏、吴式群、吴式芬、吴峋等9名进 伊犁惠远城赴任,企图挽大厦于将倾。次年一月,伊犁
士,有“进士世家”之美誉。 革命党人起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志锐,选择了事君
时间行走到清朝末年,此时积贫积弱的中国社会 以忠,以身殉道,谥“文贞”。
渴望着转型和发展,而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已经远远和 孔子说过:“学也,禄在其中矣。”其意思是学道
时代脱节,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废除科举制, 也可得禄食。也可以理解为有学问或者学业优秀的士子
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905年九月 只有通过科举这个几乎是唯一的向上流动的途径,通过
二日,袁世凯会同赵尔巽、张之洞、周馥、岑春煊与端 以才学为考试选拔标准的科举制,实现其修身、齐家、
方六人奏请立停科举,上《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并妥筹办 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隋唐到明清的1300年间,
法》摺,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慈禧接受了这一意 科举成为维系传统社会秩序和提供社会阶层流动的一个
见,发布谕旨,宣布从第二年开始,停止各级科举考 重要机制。当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书院、科举、国子监
试,废除科举制。光绪帝颁布上谕:自次年为始,“所 这类历史上的制度和机构,其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 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清末被时代所否定,并不意味着他
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 们永远都该被否定。
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至此,在中 嘉德今季此科举相关藏品系列颇为难得,其中亦有
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秋拍 鄰德館林超群先生珍藏逾二十七年的嘉德释出之旧物。
端方、吴重熹、翁斌孙、朱彭寿等题跋光绪朝丙子科 借用端方题跋之言:“不见槐花举子忙,更无人看状元
(1876)至癸巳科(1893)题名录,便是这一历史事件 郎。胜留数纸登科记,装作泥金帖子藏。”
的记录者,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宣统三年(1911)四月朔日,时任川汉粤汉铁路督
办大臣的端方,应筱鹏太姻丈及荣庆之邀,同四川总督
赵尔巽、伊犁将军志锐、陕甘总督长庚、户部右侍郎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