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古籍善本 金石碑帖
P. 100
学优登仕,摄职从政
—2022嘉德秋拍一组科举系列拍品探析
文/讷言
科举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大存在。作为中 童试取中秀才,是漫长科举之路的第一步。秀才
国传统社会选拔治国人才和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 便已经跨入了中国绅士社会的门槛。秀才考举人,则谓
科举制度注重才学,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机制,给传统 之乡试,又称为乡闺、大比,是科举生员参加的省级考
社会寒门子弟带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上升 试。由皇帝任命正、副主考官主持。所有的生员都只
流动机会,是一项具有世界影响的传统考试制度,也是 能在本省参加乡试。乡试每三年一考,逢子午卯酉年进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今季嘉德秋拍呈现一组 行,称之为正科。秀才考中举人之后,就有资格去京城
科举系列拍品:道光十五年乙未科海丰吴式芬会试卷、 参加会试,也可以通过吏部铨选而做官。
道光二十五年(1844)乙巳恩科二甲第五十四名姚宝铭 会试是集中会考的意思,是一场全国性的考试。因
殿试卷、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二甲第七名宗室宝 为旅途费用由公家支付,所以叫“公车”。会试每三年
熙殿试卷、端方、吴重熹、翁斌孙等人题识光绪朝题名 一考,是在乡试的次年,即丑、辰、未、戌年的二月举
录、咸丰皇帝钦命考题等。通过这一组清代名贤的考卷 行,故又称“春闱”。明清两代会试都由礼部主持,在
及文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了解以才学为考试选拔 京城礼部贡院举行,所以又称“礼闱”。明清两代,乡
标准的科举制和明清的选官制度,儒家“学而优则仕” 试、会试的考试内容基本相同。从顺治二年(1645年)
的观点是科举制的思想文化根源,在科举制的倡导下, 颁布的《科场条例》规定来看,乡试、会试都考三场。
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干,入仕为官者必须 “首场《四书》三题,《五经》各四题,士子各占一
要有学识。古代中国这种寻求精英治国的制度和思想曾 经。……二场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
经是多么的超前而可贵。 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 会试考试由主考一人、副主
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建立进士科开始,到晚清 考三人、同考官十八人主持。 我们从道光十五年乙未
废除科举,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绵了1300年。对中国社会政 科清代金石学家吴式芬第三场会试卷就可以了解到很多
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科举 乡试、会试的细节。
制度下选士的标准是藉由既开放又公平的考试,通过才 吴式芬的会试考卷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
学水平的竞争而获得的成绩。宋代以后,科场 “一切以 考卷封面,所录为考试及考生信息。其考卷卷首注明第
程文定去留”,科举制已成为一种“至公”的制度。钱穆 三场,有墨笔记录吴式芬的年龄、籍贯、生员身份及其
先生曾说:“科举进士,唐代已有。但绝大多数由白衣上 曾祖、祖父姓名。道光十五年吴式芬是以监生身份参加
进,则自宋代始。我们虽可一并称呼自唐以下之中国社会 乙未会试,其时人已年届四十。吴式芬九岁开始随祖父
为‘科举社会’,但划分宋以下特称之为‘白衣举子之社 吴之勷宦居湖北,随署就读。被祖父视为“掌中珠”。
会’,即‘进士社会’,则更为贴切。”明清两代科举制 十八岁时,吴式芬学业具有根柢,祖父以楚省辽远不
度更加周严,当时人认为“科目兴贤,在国家为第一大 便小试,为其援例入国子监。所以从考卷记录可知,
事,在天下为第一公道”。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礼部 吴式芬是以监生参加乡试,考中道光二年(1822)顺天
颁行“科举成式”,规定科举阶梯由预备性考试--童试合 府乡试举人。从吴式芬年谱可知,中举人之后,他先
格之后,依次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最终达到 后参加过道光六年丙戌科(1826)、道光十三年癸巳科
士人梦寐以求的“金榜题名”的目标。这一程式为明清两 (1833)会试,均未售。直至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
代科举制奠定了基础,此后500多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会试考中进士,春闱榜发中式二百第六名。
成为名副其实的“永制”。 吴式芬的会试考卷的第二部分为草稿,开头红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