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古籍善本 金石碑帖
P. 101
注“草稿起”,结束注“草稿止此以便弥封”。考生可 参加会试的考生经过“三场辛苦磨成鬼”的考试之
以在此打草稿,构思答案。 后,合格者便成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凡
考卷的第三部分是考卷答案的正文部分。吴式芬的 会试中式的贡士,都可以参加之后的殿试。因为殿试没
第三场会试考“经史时务策”五道。其在答卷上依次回 有黜落,因此考中贡士即获得了进士出身。
答五问。最后吴式芬在卷尾注明答卷上添改的字数。答 殿试是科举的最高一级考试。因为考场设在朝堂
卷之后,有朱、黄两色笔迹署名:大兴县书手刘万安, 的殿廷里,所以叫殿试,也叫廷试。殿试是由皇帝主
三河县对读生李植先。 持,“天子亲策于廷”。早在武则天时就已经有了殿
封弥制度建立于宋代,又称糊名,即把试卷头页考 试,但并没有形成制度。直到北宋太祖时代,殿试作为
生姓名、籍贯、出身等身份信息覆盖住并加盖弥封章。 一种制度固定下来。设置的目的是让所有的考生都成为
目的是杜绝科考选录中请托舞弊的现象。名字虽然看不 天子门生,对天子感恩,为朝廷效力,而不是让考生对
到了,却还可以通过笔迹辨识考生,所以又创立了誊录 考官表示感恩,防止他们形成朋党。明清两代延续并进
制度以对治,即选专人把考生试卷逐字誊写到另一张纸 一步完善了这种殿试制度。殿试时间一般在会试后一个
上以供评阅。封弥、誊录制度一创立就受到了绝大多数 月左右。明朝在三月,清朝后来改在四月。乾隆二十六
人的赞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对防止评阅试卷作弊 年(1761)将殿试定为四月二十一日,四月二十五日传
起到了关键作用。 胪,从此成为定制。明朝的殿试在奉天殿或文华殿举
按照规制,考生会试交卷之后,依次由受卷、弥 行,清朝先是在太和殿,后改在保和殿举行。
封、誊录和对读四所外帘官负责预处理试卷。交卷之 本次秋拍有两份殿试考卷,一份是道光二十五年
后,受卷官会登记士子在卷尾注明的添改字数,这是为 (1844)乙巳恩科二甲第五十四名姚宝铭殿试卷、一份是
了防止誊录等人员代改试卷。弥封所负责弥封糊名,他 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二甲第七名宗室宝熙殿试卷。
们首先对试卷进行分类,分别旗分、省分,然后钤盖红 从这两份殿试卷,我们可以获知有关殿试的各种规制。
号。红号相当于我们现在考试中的考生号,是弥封试卷 姚宝铭是福建福州府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在其
之后识别考生试卷的惟一代码,所以非常重要。誊录所 殿试卷封面,有朱笔批注“第二甲第五十四名。”之后
负责将考生的墨卷誊录为朱卷,要求“朱必一色,纸必 是应殿试举人姚宝铭自录的考生信息及曾祖、祖父及父
一律”。誊录官将试卷分派下去以后,要求誊录书手认 亲三代信息。姚宝铭参加会试时年二十九岁,由副贡生
真誊录,不得潦草或删改。试卷誊录之后,交由对读所 应道光二十四年乡试中式,由举人应道光二十五年乙巳
对读生校对。对读所要求对读生严格校对朱卷和墨卷, 恩科会试中式。
有遗漏或誊录有错误的地方,用赭黄笔改正。如誊录生 爱新觉罗·宝熙,隶属满洲正蓝旗,是清太祖努尔
对墨卷内容擅自修改补充,而对读生不举报,一经查 哈赤二弟穆尔哈齐十世玄孙。宝熙的殿试卷封面,有朱
出,对读生要受到重惩。 笔批注“第二甲第七名。”之后是应殿试举人宗室宝熙
对读后的朱卷、墨卷送给外收掌,外收掌核对朱 自录的考生信息及其曾祖海兰泰、祖父受庆(道光二年
卷、墨卷的红号无误以后,将朱卷与墨卷分开,墨卷交 进士)及父亲奎润(同治二年进士)三代信息。宝熙参
由存档,朱卷则盖印以后,送交内帘官阅卷。 加会试时年方二十五岁,以四品宗室应光绪十四年乡试
试卷送入内帘,会试的主考官、监临会按照房官 中式,由举人应光绪十八年壬辰科会试中式。
(阅卷官)的数量将试卷分为18束,然后由房官掣签分 姚宝铭参加的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会试,是为庆
考卷。房官的职责是阅卷和举荐给主考官。按照清初的 祝皇太后七十大寿所特开的恩科。殿试考试的制策以用
规定,内帘应根据考生三场成绩定取舍。但由于清代最 人、积储、教化、兵备为问。宝熙参加的光绪十八年壬辰
高统治者首重八股文,会考官都十分重视考生的八股 科殿试,制策问之以绥远、正仪、储粟、屯田诸大政。
文,其定取舍是主要看首场四书文的好坏,首场合格以 殿试考试的内容相对乡试和会试来说是比较简单
后,二、三场只要文章无明显纰漏,就可被录取。 的,只考一道策论。一般只要求回答有关时事政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