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2 - 古籍善本 金石碑帖
P. 102

面的一个问题,例如吏治、财政、边防、河工,或礼、                             难度也大大降低了。读卷官的任务,在明朝主要是挑出
          刑、农、工等方面的一个问题。最初由内阁预拟,皇帝                             三份卷子以确定前三名,在清朝则是挑出十份卷子以确
          钦定。乾隆二十六年(1761)开始,为杜绝泄露揣摩之                           定前十名,前十名名次确定之后,皇帝首先在金殿接
          弊,决定殿试改由读卷官于殿试前一日密拟8条进呈,                             见,这叫金殿小传胪。第十一名以后的名次确定后,
          每题四字,后改为两字,由皇帝圈定其中四条作为殿试                             皇帝再接见全体新进士,这就是大传胪。传的意思是召
          试题。晚上由工匠在内阁大堂连夜刊刻印刷。殿试卷只                             唤,胪就是宣布。传胪的礼仪非常隆重,全体文武大臣
          弥封而不誊录                                               都要出席。全部名次宣布完以后,所有的贡士就都成了
              殿试试卷由礼部备办,用白宣纸装裱4层,乾嘉以                           新进士。新进士的名单就用黄绫榜张挂在东长安门外,
          后增加为7层。清初为15开,前6开为素页,后6开画直                           上盖“皇帝之宝”的大印。这个榜就叫金榜,考中进士
          行,用来书写策文。考生的殿试时间以一日为限,不准                             就叫金榜题名。金榜也叫甲榜,乡试的桂榜叫乙榜。进
          给烛,日落前必须交卷。全文字数不限,但不得少于千                             士称两榜出身,举人为乙榜出身,统称科甲出身。这是
          字。“其不及一千字者,以不入式论”。                                   明清时代读书人最荣耀的做官正途。
              殿试答题时,书写对策有严格规定的格式。策头用                               进士是科举的终点。中了进士,科举功名就到了尽
          “臣对”“臣闻”,策末用“臣末学新进,罔识忌讳,                             头。但科举的终点正是仕途的起点,金榜题名后,按照
          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最初是用                             惯例,三鼎甲金榜题名后立刻就能成为翰林,状元授翰
          “臣茅草新进”,自宗室参加考试以后,才改为“末学                             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一部分成绩较好
          新进”。“臣”字须靠右旁书写。                                      的进士将被馆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继续学习研
               殿试次日,读卷官在文华殿阅卷。考卷都是随机                           究三年,以后再出任翰林院的编修等职。其余的就会被
          分配。殿试评卷分为五等,分别用圈、尖、点、直、叉                             安排到六部去做主事,或外放去做知县。
          (○△·∣Ⅹ)五个符号表示,每个读卷官在定等级时                                 姚宝铭道光二十五年金榜题名之后,于道光二十七
          不愿意与其他读卷官所定等级拉开太大的差距,否则主                             年(公元1847年)十一月,入川署任富顺知县,在富顺
          考官须对此作出说明。于是便出现第一读卷官用圈,则                             知县任上,姚宝铭特别重视培育文风、兴学育人。咸丰
          后面的读卷官不用点;第一读卷官用点,则后面的读卷                             三年(公元1853年) ,姚宝铭任大邑知县时,为政和
          官不用尖的现象,即所谓的“圈不见点,尖不见直”。                             乐平易,被百姓称为青天。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
          如果殿试要取得好成绩,必须所定的等级都是圈,加                              姚宝铭经朝廷考核,政绩卓异,调川东任重庆府涪州知
          尖、加点者的名次肯定靠后。从姚宝铭和宝熙的考卷                              州。因其为政宽仁体恤,涪州百姓特为他建立生祠,尊
          上,可以看到八位读卷官的评分,二甲第七名的宝熙,                             称他为“姚公”。
          获得的是八个圈,二甲第五十四名的姚宝铭,获得的是                                 宝熙考中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二甲进士,同
          四个尖,四个圈。                                             年与他金榜题名者,有日后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教育家
              从理论上而言,殿试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应是策                            唐文治、出版家张元济、藏书家叶德辉等人。之后宝熙
          文的内容,读卷官校阅试卷,以策对精详、楷法庄雅                              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国子监祭酒、学部左侍郎、山
          者为上选。其有缮录不能其工,而援据典确,晓畅时务                             西学政、宪政编查馆提调、总理禁烟事务大臣等职;辛
          者,亦应列为上卷。若对策敷衍成文,全无根据,即书                             亥革命后,历任大总统府顾问、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
          法可观,亦不得充选。”但因对策并非如八股文一样是                             参政等职。溥仪未出宫时,宝熙曾与陈宝琛、耆龄、袁
          标准化的考试文体,其等级的好坏很难确定,读卷官往                             励準等人奉命整理古书画。1924 年,冯玉祥发动政变
          往将答卷的书法作为评定等级的主要标准。据傅增湘先                             将溥仪赶出故宫后,摄政内阁组成“办理清室善后委员
          生《清代殿试考略》一书所言,“向来读卷诸臣,率多                             会”,宝熙即作为清室代表参与其事。
          偏重书法”。陈康祺《燕下乡胜录》也记载,“殿廷考                                 吴式芬道光十五年春闱榜发中式二百第六名,之后
          试,专尚楷法,不复论策论之优劣”。于是殿试对策成                             的殿试中二甲第三十七名,朝考入选第二十八名。引见
          了书法考试,书法好的考生就大占便宜,读卷官的评卷                             改翰林院庶吉士。之后历任江西南安府知府、广西、河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