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中国书画夜场
P. 34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正憐日破浪花出,更復春從沙際歸。
巴童蕩槳欹側過,水雞銜魚來去飛。閬中勝事可腸斷,閬州城南天下稀。
─杜甫
詩聖杜甫於他日酣游嘉陵錦繡山水後,揮手寫就樂府《閬水歌》,發出如此感嘆,不禁令人神往。「嘉陵三百
里,閬苑十二樓」,鏤刻於閬中古閣華光樓上舊傳匾聯,彷彿載人又回到那盛世大唐,吳道子落筆長安大同殿,日
就嘉陵山水三百里,是何等的氣魄。白駒過隙,千年之後,黃賓虹先生繼仙袂之羽,精耕細作落幅《江岸閒亭》,
以來裝裱山河。
黃賓虹對於20世紀中國畫的意義,不僅在於在面對西畫衝擊和文人畫式微之時,堅守了本土文化立場,更是從
傳統內部尋找超越的動力。黃賓虹的一生,經驗於「古理法」的辯證探求,在對筆和墨的深度體驗中,完成了他對
自己的價值理想和批評准則的建構。傳統中國山水畫的創作,關鍵也正在於丘壑內營和對筆墨的錘鍊。山水畫並不
是要求機械地去描繪實景,而是以心接物,接物寫心,借筆墨抒發情意而不是表達一種實景。
賓翁藝術價值的體現,是全方位的。其山水,花鳥,書法皆能;畫學理論建構自成一家;金石篆刻、文字學、
考古學也建樹頗豐,是一位「不能僅以畫史目之」的學者型藝術家。筆墨是黃賓虹繪畫外在形態和內在價值的集中
體現,正如他所言「畫中三昧,捨筆墨無由參悟。明慧之人,得其偏紕,已可稱尊作佛」。筆墨觀念與筆墨實踐是
貫穿黃賓虹平生繪畫藝術始終的內容,是其思與行的統一和執著。但是,黃賓虹很少單純地就筆墨論筆墨,也從不
將筆墨孤立起來。他強調墨法本於筆法,筆法又本於書法,至理相通。關於書法與筆墨、書法與筆法、書法與畫法
的言論,在黃賓虹的許多文論、談話、題跋中隨處可見。他晚年總結的「平、圓、留、重、變」五字用筆理論,就
是來源於書法。
賓翁早年山水天真幽淡、筆墨精秀、風格峻爽,總體上講走的是疏淡清逸的路子,可謂「獨為清尚之風」,
是師古人之典範。晚年則一改傳統之習,獨創「平、圓、留、重、變」五種運筆之法,並「濃、淡、破、潑、積、
焦、宿」七種施墨之法的運用愈發得心應手、瀟灑自如,畫面厚重而深沉,渾厚華滋。是幅《江岸閒亭》正是其理
論與實踐的結合典範筆墨秀潤而結構精嚴,諸種意象安排妥貼,重巒幽谷、密林陡壑、隱捨懸瀑、岫雲山徑,層次
頗多,但畫面仍氣脈貫通,清妍秀潤而意趣生動,繁密處不能容針、疏空處幾可跑馬,對於畫面結構的調控和尺度
的拿捏可謂妙到顛毫。從技法上來看,畫家以水墨、小青綠技法並輔留白之法,描摹雲嵐、青山、古樹、幽居,積
墨、破墨、漬墨、鋪水,無所不用其極,在紙上任意縱橫氤氳,呈現出時而特別濕潤而濃重、時而乾處發白的審美
效果,而筆墨攢簇、層層深厚,入眼皆是水墨淋灕,雲煙幻滅,一派鮮活的自然勝景。
嘉陵江畔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