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8 - 中国书画夜场
P. 168

2545







               傅抱石  1904-1965  唐人詩意

               Fu Baoshi  Poetic Imange of the Dang Dynasty

               立軸  設色紙本  1963年作
               hanging scroll; ink and color on paper
                 ×   cm.    ×   in.  约 . 平尺
               RMB: 2,800,000-3,800,000


               【題識】抱石寫唐人詩意。

               【印文】傅、癸卯
               【展覽】1.「大好河山—新金陵畫派代表人物作品展」,南京市規劃建設展覽館,2018年12月22日—25日。
                      2.「祖國頌·金陵名家作品展」,南京市文物公司、南京十竹齋,2019年11月8日—18日。

               【出版】1.《祖國頌—金陵名家作品集》第5頁,南京文物公司、南京十竹齋,2019年10月。
                      2.《西泠藝叢》(2019年第7期,總第55期),第49頁,西泠印社出版社,2019年。






















                   將詩的意境移入畫面,是自宋以來山水畫家最得意的創作路線。傅抱石在《壬午重慶畫展自序》一文中說自
               己的創作來源有四:擷取自然、詩境入畫、歷史故實、臨摹古人。此作作於1963年,由題識可知是一件以「詩境
               入畫」的作品。他認為,使名詩形象化,是非常有興味的工作,因此,他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便創作了大量的
               詩意畫。

                   此幅《唐人詩意》從整體觀之,山體輪廓及樹木松石以破筆散鋒的「抱石皴」快速寫成,可謂極盡毛筆之所
               能,利用筆尖、筆肚、筆根去勾勒、皴染,此皴法以氣取勢,磅礡多姿,並最終統一成整體,表現出山間蒼茫厚重
               的特質,他的「大塊」結構中有層次、有脈絡,雖率意簡略,筆墨鬆散,卻有一種充盈的情緒回蕩在其中,構成傅
               抱石獨特的肌理。

                   在佈局上,傅抱石先生將氣勢磅礡的山川與策杖登高的高士置於同一畫面中,山峰的峰頂伸出紙外,僅余方寸
               空間以顯天隅一角,半山腰的浮雲進一步加深了觀者對「高」的理解。但隨著視線的下移,細心的人也許會發現,
               隱約有二人出現亂石與青松之中。面對這巍峨的山峰,他們卻似乎悠然自得,神情中毫無畏高之色,似乎正在討論
               眼前的風景。傅抱石先生雖未點明此幅《唐人詩意》的靈感來源,但古人在描寫山川時,往往寄託著對自然的崇敬
               和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如李白的「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的「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或許,傅
               抱石先生在創作此作時想到的正是唐人詩歌中表現出的這份曠達,如此才能造就充盈於整幅畫面的自然與率性。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