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4 - 中国书画夜场
P. 164
2544 傅抱石 1904-1965 聽雨圖
這是四十年代後期的作品,國內政治動蕩,作者心緒不寧,從題詞上即可看出。畫面同樣反映著作者的心境,
放筆縱橫,疾塗迅掃。耳中風聲、雨聲,眼裡茫茫煙波……極為肆意豪縱之作,大約也最能反映抱石先生酒後的狂
態罷!
—蕭平
此圖是送給好友、著名畫家張書旂的,故使出了畫雨景的拿手本領。行筆潑辣豪放,在狂暴的山雨中,一高士
躺在小舟上靜聽雨聲。畫家仔細描繪了小舟,聽雨者靜喲臥在船上的遮雨蓬中,船夫在急雨中仍奮力揮槳划船。小
舟和周圍環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傅二石
《聽雨圖》中款署「丁亥春月」可知作於1947年春日。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內遷重慶的機關、學校逐步回遷,
傅抱石隨中央大學一同返回南京,繼續執教於中央大學藝術系,故題款中雲作於金陵。經過了金剛坡時期十餘年的
潛心鑽研,傅抱石已經成功掌握了古今傳統的繪畫技法,加之早年留學東洋的經歷,將日本的諸多藝術元素也融入
了自己的繪畫創作中。傳統理論與藝術實踐不斷相結合,傅抱石的繪畫已經形成了日臻完善的藝術體系。回到南
京,正是傅抱石對於其金剛坡下時期的歸納總結。
此幅寫贈張書旂的《聽雨圖》,正是傅抱石雨題材作品中極為精彩之作,傅抱石贈張書旂作數見,如葉宗鎬
《傅抱石年譜》中即載1947年3月傅抱石曾於中大宿舍寫《青山高幾重》冊頁。此幅《聽雨圖》體現了傅抱石四十年
代中期筆下屢見處理手法。此畫先用淡墨寫出山體的大概輪廓,然後以中墨調和赭石畫出山石的走向及其肌理,待
其將乾未乾時,用濃墨焦墨以散鋒筆法寫出在狂風暴雨中被蹂躪得貼近地面的樹。作為渲染,又在樹下著一孤舟,
舟上一人吃力地搖櫓,其負重之態與偃伏的樹一樣生動地反襯出雨勢的急和猛;而舟中臥倒聽雨者,其悠閒之神態
更是點睛之筆。
畫面上幾塊大墨色的處理也很有趣。近景,以濃中墨為主;中景,以焦濃重墨為主;遠景以清、淡墨為主,畫
面既空靈又不失穩重。幾大墨色間,有留白的雲霧,面積不大,卻使畫面亮堂許多,使得整幅畫不至於過「悶」過
「死」。其實,此白處也是「計白當黑」,豐富了畫面,區分層次,使佈局「疏能跑馬,密不透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