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1 - 无问西东1900-2000: 中国当代艺术特别专场
P. 171
《双幅绘画 2010-1》作品色彩分析 《双幅绘画 2010-1》作品草稿
5. 如何看待光? 7. 最近在读什么书?
[8]
光,令物在视觉上被赋形。 在读第三遍《悲剧的诞生》 ,在读第五遍《卡拉马佐夫
兄弟》 ,在翻阅巫鸿 、段义孚 以及冯友兰 的一些书。
[11]
[12]
[9]
[10]
6. 在2022年最新的同名个展中,我们注意到您开始更多借由身体和行动,对材
料的使用回归朴素,是什么引发了这一变化?未来是否会就此进行更多探索? 8. 2004至2006年,每天在一节卫生纸上打出“umustbestrong” 44遍,
正如前文所说,在2005年我作为刚刚毕业的青年,创作出 为什么是44遍?
“生活的片段”最初的实验,其中有我来自个人生活的体验, 正如很多访谈中我说过,《umustbestrong》 [13] 是我在
也有来自于当时我所接触到的西方艺术理论和作品的影响。这 “生活的片段”系列同时的创作,“生活的片段”可以说是
是一种自发与自觉的结合。 《umustbestrong》的绘画版。都是对一个图案的重复,都是日
记体,都是面对自己的向内的建构。
如个展新闻稿所述:“在梁远苇初涉创作之时,中国当代
艺术的图景是学院派的现实主义、符号化的宏大主题与个人叙 44遍,因为“舒洁”卫生纸(我当时能买到的最有韧性的
事等多元文化的共生。在各种思潮的较量中,梁远苇作为在全 卫生纸品牌)的每一节上,打umustbestrong 44遍,加上每日的
球化语境下开展创作的新一代,将“个体性”和“日常性” 放 日期,可以形成一个最好看的图案。
在理论框架中,在具体的、细节的层面展开了表达。她的工作
重心不在于绘画的叙事性,而是在“行动即结果”的框架下, 如此不间断地打了两年,刚好形成两个纸卷。
深入并辩证地探寻观念与形式间的有机关系。她在实践中回应 那两年中我没有一天离开过居住地北京。就像最近两年一
着对时间性、物质性和个体经验的思考,将绘画的本质根植于 样。
思考的逻辑性、连续性和整体性之中。
将个人放置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不断的自我革新,是梁远
注:
苇一直以来的工作方法。作为她绘画中常用的主题,“花”往 [1] “金色笔记”梁远苇个展,2010年11月13日至2011年1月13日,北京公社,
往不是自然界中具象的花,而是在工业生产的布料上被压平的 北京
花的图案,是在社会生产中被赋予了多重含义的人造物。在对 [2] 西格玛尔·波尔克(Sigmal Polke),德国二十世纪实验艺术家之一、画家和
摄影师。
这一现成品的引用和编辑中,艺术家不断引入个人经验,推演 [3] 贾斯帕·琼斯(Jasper Johns),新达达主义艺术家,美国二十世纪最有影
与扩展着主题的表现形式和其语义本身。在其新近开辟的线 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索中,梁远苇开凿出一套更为果敢而强烈的语言——是身体性 [4] 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美国抽象派画家,抽象派运动早期领袖
之一。
的,也是社会性的;是私隐的,也是袒露的。当“花”的单体 [5]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艺术批
被放大到纪念碑的尺度,当绘画的材料被减少到极限,当笃 评家,也是该时期西方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之一。
[6]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62
定的笔法造型短暂替代了细微的笔触,艺术家揭开层层修饰与 年
幻象,逼迫着自己和观者去直面艺术中更为纯粹与残酷的本 [7] “115楼,1904室”梁远苇个展,2008年5月31日至7月13日,博而励画廊,
北京。此展览所展为“生活的片段”系列作品。
质。” [8] 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创作的
哲学著作,写于1870-1871年,首次出版于1872年。
在近二十年的工作推进中,时代和世界在变化,我希望在 [9] 俄国作家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日益纯熟的“自觉”中引入我作为一个人对生活和世界作出的 Dostoyevsky)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881年出版首个单行本。
回应,保护这种“自发”的状态。我对绘画材料的使用手法一 [10] 华裔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策展人。
[11] 华裔地理学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Yi-Fu Tuan一名,蜚声世界人文地理
向是非常朴素的,在每个阶段我的课题设置都非常单纯, 因为 学界。
我始终相信,人的复杂和敏感,微妙和独特,可以在单纯中被 [12]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释放。 [13] 梁远苇在2004-2006年期间所进行的行为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