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饕餮——中国古代重要书画专场
P. 93
何尝石头上 安稳听松涛
陈洪绶《高士听松涛图》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刘金库
本图上题:“不出春溪外,关门笔墨劳。何尝石头上, 晚期人物画作品的代表。此画
安稳听松涛。莲子洪绶。”钤印:“洪绶”、“章 分为十一段,以连环画的形式
侯”。此件《高士听松涛》刻绘细致,赋色雅丽,有 描绘了东晋陶潜的高尚逸事,
“古法渊雅,静穆浑然”的格调。画中松树挺拔而立。 分别为采菊、寄力、种秫、归
山石侧靠在松树旁,高士侧卧,神情恬静。高古奇骇。 去、无酒、解印、贳酒、赞
边听着松涛声边沉思,好不惬意。画面右侧,折枝梅、 扇、却馈、行乞、漉酒。每段
竹并插于古铜瓶之中,瓶身可见纹饰。瓶内梅花枯乾中 均有题字,卷后题有跋文:
裂,配以双钩竹叶一丛。画中题写五言诗一首,这是在 “庚寅夏仲,周栎老见索。夏
陈洪绶画作中比较少见的。整幅画面景物与人物浑然一 季林仲青所,箫数青理笔墨于
体,高士闲情雅趣,整幅画作恬静安逸。作品不仅体现 定香桥下。冬仲却寄梁老,当
了晚明文人生活之写照,也寄托着老莲遗世独立的人生 示我许友老。老迟洪绶,名儒
追求。 设色。”陈洪绶根据不同的场
景,对画中陶渊明形象进行了
陈洪绶《高士听松涛》立轴,绢本设色。陈洪绶此作正
多样变化。全卷采用细谨柔和
值其艺术风格成熟期,用笔遒劲柔逸,刚柔并济,极富
而且颇为老辣的线条加以描
古趣。显然,这与他在前后不同时期的绘画中所运用的
绘,图案装饰意味比较强烈,
线条变化是统一的。陈洪绶强调书法和绘画中用笔的一
整体画法已臻化境,显示出他 图一
致性,他在绘画中注入极具有表现力度的线条语言,这
晚年的高超技艺。陈洪绶创作
种线条语言直接来源于书法。如钱杜所说:“老迟以篆
这幅作品,是希望他的友人周亮工能够以陶渊明为榜
籀法作画,古拙似魏晋人手笔,如遇古仙人欲乞换骨丹
样,放弃仕途生活,隐于深林。
也。”陈老莲通过大量的绘画实践与经验积累,积极探
索书法线条与绘画线条的关系,以书入画,进一步发展 陈洪绶的人物画经历了一个“少而妙,壮而神,老则
了古人勾线设色的绘画形式,这种勾线设色方式也成为 化”的演变过程,他尊重传统,力追古法,并非复古,
了陈老莲绘画的一大特色。 而是融古开今,而且,他还认为“以唐之韵,运宋之
板,宋之理,得元之格,则大成” 。在这样宏大的艺术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晚年又号悔
追求之下,陈洪绶不甘于循规蹈矩,另辟蹊径,务求格
迟、老迟、悔僧、九品莲台主者等,浙江诸暨人。《桐
局新奇,在人物画方面体现为既不承袭明代以仇英、唐
阴论画》谓其画:“深得古法,渊雅静穆,浑然有太古
寅为代表的工谨细密、设色浓丽的体貌,又不延续以梁
之风。时史靡靡之习,洗涤殆尽。至其力量宏深,襟
楷为代表的不求形似,着重人物意态,笔势豪放、简略
怀高旷。直可并驾唐、仇,追踪李、赵,允为画人物
粗率的大写意画法,而是“立足自我,面向传统和民间
之宗工。”顺治七年(1650)六月,陈洪绶为好友周亮
艺术,通过变形和夸张,进而独树一帜”。陈洪绶不专
工所画的《陶渊明归去来辞图卷》(图一)可视为其
学一派,而是兼收并蓄,善于将不同的画风熔于一炉。
他起初取法唐宋,崇尚细腻流丽、丰腴多姿的绘画风
格,深受吴道子、周昉的影响,后来他又从五代禅月
大师贯休的罗汉画中学习人物构图和绘画技巧。此
外,他还向民间艺术学习,比如同时代的木刻版画、
年画、剪纸、壁画以及泥塑等,都成了陈洪绶吸取营
养的土壤,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艺术风格。
陈老莲此作可以用“高古奇骸”来形容,以“古拙
美”和“装饰美”为主要特征。其笔下的人物之所以
多被描绘成高古变形的形象,这与其有着儒家报效祖
国思想却在政治上一直找不到入口的人生挫折有着密
不可分的联系,他的心中有太多的不悦和气愤,后又
图二
陈洪绶 高士听松涛图 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