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中国书画夜场
P. 27

2503




                      1943年劉開渠離開重慶藝專,回到成都,專心雕塑工作。在創作孫中山像期間,劉開渠全家居住在因空襲遷址而廢棄的教
                   育廳內,使那裡變成了成都文藝界的「沙龍」。畫家吳作人、傅抱石、關山月、黎雄才等人常常過訪;音樂家馬思聰、作家蕭
                   軍、端木蕻良,等人也樂於盤桓其間。程麗娜回憶文章里記載「南京中大的教授傅抱石,到成都就在我家住了近半個多月,每
                   天喝酒暢談,他還主動在我的小畫冊上畫了五張風景、人物畫。」,可知此幅觀瀑圖或作於彼時。

                      畫面上方,傅抱石以大筆塗抹近山和坡石,以線破塊面經營,轉折分明,赭石皴擦點染同時並用,毛澀披離,用筆酣
                   暢。可見傅抱石作畫時的一腔熱忱盡情盡興地潑灑與紙上,疾風驟雨畫山畫水後再細心收拾,畫面下方寫八位點景人物,實為
                   難得。點景人物神情氣定神閒、恬靜安詳,乃傅氏以畫喻己,與三五友人,在亂世中偏安一隅,寄情山水。

                      傅抱石的點景人物得老蓮之精髓,點景人物刻畫精微,神采飛揚。人物分為三組,隨山勢踏歌而行。以藍色袍高
                   士為中心,左方白袍高士揚手與灰袍高士高談,紫衣高士面向瀑布與著白色上衣者對語;右方另一白袍高士回首,彷彿
                   疾呼緩緩徐來的赭袍和灰袍高士。高士舞動衣袂表現的生動灑脫,人物線條圓潤遒勁,人物雖小,神態、衣著處理均細
                   線勾成,嚴謹精工,神情畢肖,表現出高士放浪形骸的晉人之風骨。以致亂頭粗服的畫面跌宕生姿,具有一種對比的趣
                   味,頗有「往往醉後見天真」之意。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