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8 - 中国书画夜场
P. 238

2558  張大千  1899-1983  水月觀音


























                   我家裡信奉天主教,但我對佛學很有興趣。我當初決心要做和尚,是在松江的禪定寺,主持是逸琳法師,「大
               千」就是逸琳老方丈為我取的法名。起初,我完全根據佛經,崇奉釋迦牟尼的方式:「日中一食,樹下一宿。」 由
               松江禪定寺開始,到上海北站月台我被二家兄抓住為止,前後剛巧又是一百天。

                                                                                             — 張大千


                   1929年3月,葉恭綽對張大千先生說:「人物畫一脈自吳道玄、李公麟後已成絕響,仇實父失之軟媚,陳老蓮
               失之詭橘,自清三百年,更無一人焉。」力勸大千先生攻研人物畫。受葉所啓發,張大千「厥後西去流沙,寢饋於
               莫高、榆林二石室者,近三年,臨撫魏、隋、唐、宋壁畫幾三百幀。」在人物畫上融匯古今,取得了「五百年來一
               大千」的成就。

                   張大千的人物畫在20世紀40年代至敦煌臨摹壁畫之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這種變化在30年代已現端倪。此圖
               作於1936年,題跋中稱:「仿唐人壁畫運筆」,當時已發掘的唐代壁畫並不多,在20世紀30年代前後,中瑞西北科學
               考察團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發掘了一些晉唐壁畫,但大千是否取自唐人壁畫筆法,並未得知。或為得自吳道子
               刻石,吳道子的觀音像在唐代時被作為藍本被許多寺院翻刻,他還曾在四川一座寺院的石壁上留下一幅觀音像。
                   張大千畫觀音像跟別的畫家不同,一是他有宗教的感情在內。青年時的張大千曾在松江禪林寺出家,後雖還
               俗,但法名「大千」一直沿用。所以他畫觀音像,決不將觀音畫成俗世的美人,而是著重從「莊嚴」二字上去下功
               夫,始終是一絲不苟。二是張大千畫觀音像重於考證,不但畫普通俗世所認同的觀音像,還畫各種觀音的正身及變
               相。三是張大千的觀音人物隨著他的藝術閱歷豐富而出現鮮明的風格變化,早期的臨摹古畫和後期的敦煌之行,都
               佔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觀音於大千人物畫中觀音是貫穿其整個創作歷程的題材,其中又最喜表現水月觀音,多為繪贈好友,或乞福之
               用。水月觀音之由來,並無經文出處,唐《歷代名畫記》記載中唐畫家周昉根據玄奘《大唐西域記》所記布呾洛迦
               山中的觀自在菩薩而「妙創水月之體」,並在各地很快流傳開來。應該說,水月觀音是佛教在中國世俗化、本土化
               的產物,將觀音表現得嬌美而清雅,一改佛堂莊嚴肅穆的氣氛。傅申在研究張大千水月觀音題材時亦指出,大千繪
               水月觀音,一是出於宗教原因,二則是出於對優美女性的喜愛,從所存大千諸幅水月觀音畫作觀之,確非妄語。

                   張大千一生畫觀音極多,敦煌之行前尤其1939年前後所作的觀音像,與後來受石窟影響所作的此類題材作品有
               極大不同。早期的作品中,一般採用如吳道子蒓菜條般的線條,雖柔而富有彈性,極為生動傳神。畫面只著一觀
               音,其儀態、神情自然高妙。畫中的觀音像先以淡墨勾出輪廓,其上復以稍濃墨勾勒,隨後在上面敷色;同時,觀
               音多取唐人一般的豐肉微骨畫法,與同期所作仕女形成明顯區別。構圖上,則一般取坐式,或籠袖而坐,或箕踞而
               坐,其下或為巨浪岩石,或四周布滿修竹,在人物的左右大都置有淨瓶一個,上插柳枝。這種表現形式是他早期觀
               音像作品的經典圖式,此幅為祝壽特製的《水月觀音》可以說是張大千這一時期觀音像的代表之作。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