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3 - 中国书画夜场
P. 233

他的人物畫,一改往日之態,全出唐人法。在這之前,他的人物得之於剛,而嗇於柔。妙
                於奔放,而拙於謹細;這之後則陽剛既勝,而柔縟增,奔放斯煉,而謹細轉工。

                                                                                   —謝稚柳





          1941年張大千耗巨資,帶領弟子和所聘請的擅長顏料製                   母的整體形象,而礦物顏料勾勒出的人物質感是傳統水墨難
       作的塔爾寺喇嘛赴敦煌,為尋夢六朝隋唐畫跡,墨妙法像,                      以實現的,加真金金粉勾勒般若烈焰更加說明他對佛教藝術
       在之後近三年的時間里,臨摹了敦煌大量的壁畫。敦煌臨摹                      的虔誠.
       是張大千人物畫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對張大千人
                                                          流傳於世的空行母畫像很多都是怒目圓睜,面目猙
       物畫自家面貌的轉變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說張大千
                                                       獰,而張大千所繪本幅空行母之容顏更加世俗化,是典型中
       的藝術發展是汲取了大量的敦煌養分,進而建立起自己獨特
                                                       國美女的形象,人物豐腴華美,透射出東方古典主義的含蓄
       的創作語言。在敦煌之後,張大千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
                                                       之美,經過張大千的審美再創造將人間的生動形象與佛教畫
       格。
                                                       像進行結合,賦予人的思想情感,進而描繪出充滿人間情味
          張大千敦煌時期代表作《空行母》,不僅是張大千為                      的神祇形象,達到了造型藝術傳神這一最高標準。
       數不多的藏傳佛教題材作品,更是標誌張大千藝術風格獨創
                                                          此件作品可以看到張大千作品風格的轉變:首先,在
       性轉變的重要作品.
                                                       線條方面的變化,受臨摹敦煌佛像人物畫的線條時耳濡目染
          依畫面上方的藏文題記可知,此女性神祇畫像,為                       的影響,他開始重視線條的精簡和力度把握,摒棄了早期柳
       「金剛亥母」。金剛亥母是空樂之根本,也是成就一切之                       葉描和折蘆描這類筆法纖弱的繪畫方法,此幅《空行母》所
       源,屬於空行母主尊。廣義而言,女性之佛陀皆為空行母,                      用線條以高古游絲描和鐵線描為主,勾勒人物包括般若烈火
       因此張大千為此作題簽「西藏空行母」。                              線條時運筆轉折而不滯,如行雲流水施力均勻,線條纖細之
                                                       處也飽含力道,寫實意味和裝飾意味也能夠相互依託。其
          空行母通常被畫成裸體舞姿狀,觀此幅畫像:五官描
                                                       次,作品色彩也由清雅到綺麗之變,敦煌壁畫的的整體風格
       繪十分精緻,眼神安詳,一面二臂,身紅色,頭戴五骷髏
                                                       以濃艷絢爛的色彩以及複雜繁冗的描繪為主要特點,由此而
       冠,有三隻眼,表示能觀照過去、現在和未來。左臂彎里架
                                                       展現出來了極富有裝飾意味的畫面效果。張大千深入研究這
       有一根天杖,左手拿嘎布拉碗,右手持鉞刀,頸掛五十人頭
                                                       種繪畫特徵,在此幅《空行母》中重現了唐宋之外用重彩的
       花環,身佩珠鏈,右足懸空,左足踏一人屍於蓮花日輪座,
                                                       繪畫傳統,將「他有」化為「我有」,成就了張大千獨特的
       身後有般若烈焰,象徵驅魔勝邪。
                                                       藝術價值。
          此件空行母畫面色彩運用飽和而濃重,充滿裝飾性意
                                                          于此作,張大千所繪不僅是一幅佛畫,更是一種觀想
       味,非常華美,人物具有雍容的唐宋風骨.在敦煌時期,張
                                                       的意境,凡夫心不淨,故呈現雜染紛亂的意識流。若將雜染
       大千在材料和技法運用上力求與古人一致,因此不惜重金購
                                                       不淨的念,轉化為本尊身相的清淨觀,是心即是佛心。如
       買沙青、沙綠、赭紅等礦物顏料作為裝飾色,更用真金調出
                                                       此,大千此作就不只是一幅畫,更是一種修法的觀想所依。
       金粉勾勒金線.更在筆法和表現形式上得到了古代繪畫的滋
                                                       此外,包括《空行母》、《番女黑彪圖》系列畫作等在內的
       養,成就他獨特的藝術價值。
                                                       藏文化題材作品也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張大千對藏族文化的
          畫中,背景與人物以色彩冷暖對比的方式襯托出空行
                                                       熱愛和對藏傳佛教藝術的迷戀。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