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1 - 中国书画夜场
P. 191
圖3清 任頤《九老圖》軸 圖4馮超然 王均《香山 圖5傅抱石《九老圖》軸 紙
紙本 設色 250.7×122cm 九老圖》軸 紙本 設色 本 設色 1946年2月 《中華
1884年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 179×94.5cm 1943年 民國三十六年美術年鑒》第
館藏 335頁
晚清,任頤異軍突起,人物畫雅俗共賞,「略師陳小蓮用筆」繪制
《九老圖》,(圖3)全景式構圖,設色簡雅、筆法勁逸,頗具裝飾效果。
與前代畫家不同的是,任頤身處海上十里洋場,似乎更加關注世俗性,畫
面充溢著吉祥喜慶之氣。
後來,任頤《九老圖》為徐悲鴻收藏,題云:「獨來獨往,神與天游;
逸宕縱橫,雄奇妙麗;詩中太白,庶乎似之;猶述老蓮,何其謙耶!丁未
初秋歸吾,保守自誇幸福,悲鴻」,鈐印:悲鴻生命(朱文)、暫屬悲鴻
(朱文)、悲鴻歡喜贊嘆欣賞之章(白文)。據殷志遠《新見任伯年相關
文獻及作品摭談》介紹,《九老圖》被徐悲鴻攜至法國參加「巴黎中國畫
展」,1933年以來先後發表於《申報》(1933)《大陸雜誌》(1933)、《美
術生活》(1934)、《新文化》(1935)、《江蘇教育(蘇州一九三二)》
(1935),流布頗廣,以為近世畫家效法。1943年夏天,馮超然與王均合作
《香山九老圖》 ,題云:慎得馮迥略法任伯年《九老圖》,癸未孟夏,海陵
治平王均題並畫三松,(圖4)呈現出恬淡的海派之風。
傅抱石或許也曾在報刊雜誌上見過《九老圖》圖版,更或是在徐悲鴻
處親眼目睹《九老圖》真跡,十分欣賞,也被任頤畫技深深吸引,並不斷
揣摩,嘗試效法留痕於圖。1946年2月,一直沈浸於高士圖創作的傅抱石精
心經營《九老圖》(圖5),表達了對任頤繪畫的仰慕之情,題云:「民
國三十五年二月,憶任伯年筆寫,新喻傅抱石重慶西郊金剛坡下。」與馮
超然、王均一樣,他也僅效仿任氏圖式,而純以己法出之,一派陳洪綬遺
風,展示了高古的線條傳統與深厚的文化意涵。1947年10月,這幅《九老
圖》參加了上海中國百貨公司「中國藝苑」舉行的「傅抱石畫展」,稍晚
發表於11月9日的《京滬週刊》第1卷44期,並刊載於王扆昌(1908—1996)
主編的《中華民國三十六年美術年鑒》(上海市文化運動委員會,1948年10
月)第335頁。展覽結束,《九老圖》被人購藏,至今未曾現身,人們只能
在黑白圖版中依稀想象風采。
所幸,傅抱石同時還創作了一幅《九老圖》,一直被他作為自留精品
秘藏於書齋,只因機緣而未及題識,幾經輾轉一度入藏南京博物院,1979
年則退歸傅家舊藏,於是數度參加展覽,反復出版,成為一件著錄累累的
赫赫名跡。如今,《九老圖》閃亮登場北京保利2023秋拍,人們可以直接
一睹《九老圖》的迷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