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2 - 中国书画夜场
P. 162

2540  黃賓虹  1865-1955  黃山天都峰












































                   山水畫家對於山水創作,必然有著它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四:一是「登山臨水」 ,二是「坐望苦不足」,三
               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後行」。此四者,缺一不可。

                   「登山臨水」是畫家第一步,接觸自然,作全面觀察體驗。

                   「坐望苦不足」,則是深入細緻的看,既與山川交朋友,又拜山川為師,要心裡自自然然,與山川有著不忍分
               離的感情。
                   「山水我所有」,這不只是拜天地為師,還要畫家心佔天地,得其環中,做到能發山川的精微。

                   「三思而後行」,一是作畫之前有所思,此即構思;二是筆筆有所思,此即筆無妄下;三是邊畫邊思。此三
               思,也包含著「中得心源」的意思。

                                                                                             —黃賓虹


                   黃賓虹一生九上黃山,迭入煙雲,筆底黃山無數。在安徽歙縣黃賓虹故居,有林散之所撰之楹聯曰:「九次上
               黃山,鈎奇峰,鈎枯木,作畫似狂草,洋洋灑灑,渾渾噩噩;一生墮墨池,寫金文,寫古籀,以斜為正則,點點斑
               斑,灕灕淋淋。」 高度概括了黃山對黃賓虹一生藝術之影響,堪稱是賓翁與黃山關係的寫照。他嘗云:「吾人惟有
               看山入骨髓,才能寫山之真,才能心手相應,益臻化境。」「作畫當以大自然為師。若胸有丘壑,運筆便自如暢達
               矣!」又說:「余游黃山,青城,嘗於宵深人靜中啓戶獨立領其趣。」

                   作為典型的文人畫家,黃賓虹創作的黃山圖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回憶性的,寄託思鄉情緒。一是為黃山寫景
               傳神的紀游性作品。這類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因為所畫的是「家山」,較之其他名山大川題材的作品而言,
               此類黃山題材的記敘性作品,也具有強烈的畫家個人色彩。還有一類黃山題材的作品,特點是作為筆墨載體,表達
               筆墨觀點或是表達自己對古畫的認知。

                   《黃山天都峰》作於1925年,屬黃山紀游性作品,也是黃賓虹逐漸醖釀畫風的轉變,從新安畫派的疏淡清逸,
               轉向黑密厚重的時期。畫面尺幅闊大,氣勢磅礡,山勢連綿,煙雲繚繞。筆墨秀逸華滋,卻已呈現出蒼茫渾樸之
               氣。構圖平實穩健,皴擦烘染法度嚴謹,是賓翁壯年時期精制傑構。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