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8 - 中国书画夜场
P. 208
回到台灣的張大千,他一方面持續著晚年大膽的潑彩潑墨風格,一方面也開始做一些回歸傳統的嘗試。此時大
千的筆墨特色從抽象走回皴法較多,傳統的技法較多的局面,基本上回歸到傳統山水意境中。尤其回台之後的作品
這種現象更為明顯,追究原因,其一、晚年來台之後,回到熟悉的中國文化傳統生活方式中,在潑墨潑彩的山水畫
里,抽象的畫面中加入傳統筆法的山石、樹木、屋宇、流水、舟船等,這應該與中國文化傳統觀念與文人社會生活
環境相關;其二、與域外不同,台灣華人居多,他們更加青睞張大千傳統題材;其三、大千晚年在醉心發展潑墨潑
彩的同時,他從未間斷中西合璧的努力。
經年遊歷與多國定居使其胸羅萬象,加上落葉歸根的感慨,使他迎來又一個創作的高峰期—正如同年在寫贈
友人之作中所題:病後返國,故人握手,神為之爽,勝服良藥。
本幅《浮巒暖翠》,作於1976年八月,應是雲河大廈完成的作品。迎面而來的峰巒,舒緩起伏,幾乎佔滿全
幅,又將整個畫面一分為三。近景山腳左側,大千以極工細之筆描繪竹林之蔥蔥鬱鬱,隨風而動,林間群屋林立,
刻畫入微,村前桃花、竹溪、小橋、流水,一片嫣然之景,彷彿是大千在描繪未來的「摩耶精舍」;再看畫面主 張大千贈張群《山高水長》
1976年作
體,以傳統皴法繪就,再施以濃重的潑彩,大量的石青、石綠匯聚於整個山巒,自左而右,連綿起伏,最終山崖與
江河水面相連,更顯山體之險峻,峭壁之上,三位高士望著江上雲帆,若有所思;遠景右上角嵐霧湧起,均以淡墨
鈎畫,淺青赭色平染,雲霧間林木密聚,帆船樓閣若隱若現,由是,更覺巨大幽深。而江帆隱現,使寧靜的畫面,
產生微妙的動勢。與贈張群之《山高水長》有異曲同工之妙。
再看題款,大千先生此幅年款為「六十五年」下方加「丙辰」一印,這種用中華民國的紀年方式,在印度及美
國環畢庵時期即已有之,到了台灣就經常使用,可能比他從前慣用的甲子紀年更為常見,用以表示他的政治立場。
紀年用中華民國,也可以視為大先生在台灣時期的題款特色之一。此畫受贈者,雖未能確認,但從本件尺幅,與精
彩程度可以推見,「吳瑞奇先生」應該當時台灣的知名人物。
《浮巒暖翠》局部 摩耶精舍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