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4 - 中国书画夜场
P. 184
張大千《巨然晴峰圖》繪制地:「沱水村居」之由來
今保留下來的鐘家大院之一部
分,張大千曾經用來作畫的畫
室和裝裱室
張大千在《巨然晴峰圖》共題寫三段文字,其中第二段署款「丙戌重陽後一日題,大千 居士爰,沱水邨
居。」可知本幅繪制於「沱水邨居」。大千先生四十年代畫作中,「沱水邨居」的出現頻次很高,指畫家借居的成
都郫縣犀浦太和場(現在緊鄰郫都區犀浦鎮的團結鎮)。太和場當時距成都市區26華里,是郫縣四大集鎮之一,川
西平原著名的水碼頭。成都的母親河——府河在太和場旁邊晝夜不息地奔流。府河上商船雲集,槳聲喧喧;碼頭上
人頭攢動,一派忙碌,挑夫們絡繹不絕;滿載貨物的雞公車,在由碼頭輻射出去的大大小小的路上發出悅耳的歌
聲。府河,舊稱沱水,當年大千心目中,這是一個充滿人間煙火氣的理想家園。
抗戰時期大千避居青城山,後遷居「沱水」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7月29日,北平淪陷。同年,張大千因戰事困居北平,應故宮文物陳列所
之聘,出任國畫研究班導師之職。翌年,駐北平日軍司令部多次派漢奸出面逼勸張大千出任偽職,張大千均以各種
藉口推諉不從。他雖曾有過留日的經歷,在日寇入侵的時候仍能堅守民族氣節,心存家國情懷,眼見時勢凶險,北
平非久留之地,遂在朋友的幫助下,化裝出逃,攜家人借道天津、上海、香港,輾轉梧州、柳州、桂林、貴陽、重
慶、成都,「間關還蜀」,最終隱居灌縣青城山之上清宮,時年40歲。隨著戰事的日益緊張,日軍軍機開始深入西
南轟炸重慶和成都兩座中國大後方的重要城市。為了躲避日機轟炸,同時也便於與文朋畫友之間的交往,於1941年
通過兩位忘年交朋友尹昌衡(辛亥革命後曾任四川都督府都督)和林山腴(名思進,字山腴,文化學者,時任四川
大學教授)的介紹,張大千租住在郫縣犀浦太和場蔡家碾的鐘家大院——這裡恰好是一個既不過於偏僻又可暫避戰
亂危險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