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8 - 中国书画夜场
P. 178

2548







               張大千  1899-1983  水月觀音

               Zhang Daqian  Guan Yin

               立軸  水墨紙本  1939 年作
               hanging scroll; ink on paper


                  ×  .  cm.      / ×    /  in.  约 . 平尺
               RMB: 3,800,000-4,800,000

               【題識】歲己卯六月初九日,君璧三兄屬造大士象,遠寄香澥,恭介太夫人五旬晉八之慶,聊報慈育之德,永

                      沾佛仁之宏,愚侄張爰合十敬寫。
               【印文】張爰私印
               【鑒藏印】白雲堂

               【出版】1.《張大千書畫集》(第五集)圖14,(台北)歷史博物館,1983年。
                      2.《張大千書畫集》(上)圖版193,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
               【說明】1.上款人「恭介太夫人」為黃君璧母親李德賢女士。
                      2.黃君璧舊藏。






                   觀音於大千人物畫中,是貫穿其整個創作歷程的題材,其中又最喜表現水月觀音,多為繪贈好友,或乞福之
               用。水月觀音之由來,並無經文出處,唐《歷代名畫記》記載中唐畫家周昉根據玄奘《大唐西域記》所記布呾洛迦
               山中的觀自在菩薩而「妙創水月之體」,並在各地很快流傳開來。應該說,水月觀音是佛教在中國世俗化、本土化
               的產物,將觀音表現得嬌美而清雅,一改佛堂莊嚴肅穆的氣氛。傅申在研究張大千水月觀音題材時亦指出,大千繪
               水月觀音,一是出於宗教原因,二則是出於對優美女性的喜愛,從所存大千諸幅水月觀音畫作觀之,確非妄語。
                   張大千一生畫觀音極多,敦煌之行前尤其1939年前後所作的觀音像,與後來受石窟影響所作的此類題材作品有
               極大不同。早期的作品中,一般採用如吳道子蒓菜條般的線條,雖柔而富有彈性,極為生動傳神。畫面只著一觀
               音,其儀態、神情自然高妙。畫中的觀音像先以淡墨勾出輪廓,其上復以稍濃墨勾勒,隨後在上面敷色;同時,觀
               音多取唐人一般的豐肉微骨畫法,與同期所作仕女形成明顯區別。構圖上,則一般取坐式,或籠袖而坐,或箕踞而
               坐,其下或為巨浪岩石,或四周布滿修竹,在人物的左右大都置有淨瓶一個,上插柳枝。這種表現形式是他早期觀
               音像作品的經典圖式,此幅為祝壽特製的《水月觀音》可以說是張大千這一時期觀音像的代表之作。

                   張大千在《如何畫人物》中提到:「畫人物先要瞭解一些相人術,不論中西大概都習慣以相法來判別人的賢愚
               與善惡。」此幅中,觀音大士棲岩閒坐,身後一輪圓月為背,慈眉善目,容止若思,展卷一觀,祥和之氣頓時盎然
               於畫外。觀音下方巨浪岩石,四周布滿修竹。畫中的線條嫵媚中見出力度、粗獷中見出圓潤、瀟灑中見出雍容,岩
               石及竹影敷色清雅秀逸,更襯托出觀音造像的冰清脫塵之姿。

                   由此觀《水月觀音》,可見出張大千的深厚功力。畫幅中的觀音眼瞼低垂,雙眼微微睜開,視線的角度緩緩往
               下,似乎正在慈祥的關注著世間蒼生。

                   張大千是我國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畫大師,被徐悲鴻稱為「五百年來第一人」。他的畫路很寬,才氣極大,影
               響甚巨。無論是他所臨摹的古畫,還是所作的美人、荷花、潑彩山水,都能各得其妙,清氣襲人;而他精心繪制的
               觀音佛像,則尤其被珍視寶藏。此《水月觀音》為張大千傳世的佛像藝術精品,彌足珍貴,也是研究張大千人物畫
               發展脈絡的最佳依據。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