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4 - 中国书画夜场
P. 154
《望廬山瀑布》(左)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傅抱石《暮年留眼但看山》(中)、《荷鋤過溪橋》(右)
前景以闊筆勾皴幾叢坡石,形成遠近相宜、層次明朗的自然丘壑,與遠山漸融一處。在丘壑互動之間,重筆寫
出數株老松,以右下至左上斜角線的排列,將畫面有序分割,引觀者視線聚攏於畫面右側眾老觀瀑的畫意核心。最
近處幾株峻立如虯的蒼松,筆墨勁挺,亂中有致,與遠松相映而成欹正互補之天趣。此圖是傅氏疏闊山水的經典類
型,在山水構圖與松石筆法等方面,與創作於同時期的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暮年留眼但看山》《荷鋤過溪橋》
等作品皆有相似之處。靜觀此畫,泠泠水聲、颯颯松聲、幽幽谷聲、朗朗秋聲宛在耳畔,登高遙想古賢,觀瀑亦是
仰觀寰宇、俯察己心。
頗值得一提的是,畫上題識云「丁亥暮春三月洪都偶居遣興之寫」,可知此時傅抱石身在南昌。南昌之於抱
石,既是早年求學發跡之地,也是新余老家之外的又一故鄉。南昌生活著抱石諸多的親友故交,自然是極重情義的
傅氏甚為眷顧的地方。抗戰勝利東歸之後,傅抱石應有幾次返回南昌,這些具體的經歷尚需在散如雲煙的史料中
爬梳、勾連。據葉宗鎬先生《傅抱石年譜》記載,傅抱石 1948 年 2 月和 1949 年 12 月底明確回過南昌。另傅氏門人
沈飛自述,在 1946 年 10 月左右,傅抱石也有南昌之寓,並在贈送沈飛的畫上題有「戰後復員,繞道章門,小住匝
月」等語,對此則材料,葉宗鎬也收入了年譜並注明「待考」。由此可見,隨著新材料的不斷出現,定能夠彌補研
究的不足和舊有的認識。此畫落款時間為「丁亥暮春三月」,即公曆 1947 年 4 月下旬至 5 月中旬末,又據兩幀傅
氏給同在中央大學任教的好友張書旂的贈畫(分別題於 4 月 28 日和 5 月 20日)可推知,傅氏此次去往南昌的時間
或在當年 4 月底至 5 月20 日之間。但此行的緣故與「偶居」的地點及人事,尚不得知,一並「待考」。筆者一直強
調,做美術史研究,必須關注拍賣市場和收藏界日益現身的嶄新材料,這些畫跡和信息與學術研究不斷互為考訂和
補益,功德可嘉。
毋庸置疑,傅抱石是 20 世紀中國畫史上一座舉世公認的巍巍高峰。他筆下淵博的人物故實與悠遠的奇山雋
水,定會隨著時光的流徙而愈發深雋地植入讀畫、識畫者的心靈,漸次構建一個高華、明朗的天地。這天地間奔騰
的,正是抱石先生一生尊崇的民族精神與超然境界。
(張鵬 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傅抱石研究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