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2 - 中国书画夜场
P. 152
2542 傅抱石 1904-1965 望廬山瀑布
對望千秋諾 登高今古情
—傅抱石《望廬山瀑布》賞析
隨著對近現代美術史關注和研究的深入,漸漸走近一個個鮮活的藝術家生命體,也愈發清晰
地感知到風起雲湧、萬象競馳的現代百年在他們身上映現出的氣質與才情。越是人格富有、思想
峻切、學養豐贍、繪事精竑者,就越能經得起學術研究與萬千觀者的審視和評斷。傅抱石即是這
樣的藝術家之一。在傅抱石的藝術成就中,以學滋藝,藝學共進,人物畫與山水畫雙峰並峙,構
成了一個多角度、全方位的言說整體。傅抱石的人物和山水,皆成熟於抗戰背景下的寓居重慶西
郊金剛坡時期,其極富個性的繪畫創造在這一時期橫空出世般卓然誕生。作為美術史論學者的傅
抱石,其傾數年之力研究顧愷之和石濤兩大重鎮而成的巔峰成果也完成於這一時期。依託篤厚的
文史學養和對巴蜀山水的切切體驗,傅氏不僅創作了大量經典代表作,還棲心構思並成功實踐了
若干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人物、山水畫題,為 20 世紀中國畫壇注入嶄新的氣息。
1942 年 10 月 10 日,身居金剛坡下山齋的傅抱石在重慶夫子池勵志社舉辦了一次重要的個
人畫展。他自撰的《壬午重慶畫展自序》一文連載於《時事新報·學燈》,這也是詳細描述這一
展覽及其本人畫學思想與創作狀態的重要文獻。文中細緻講解了作品的四種題材取源,即「擷取
大自然的某一部分,作畫面的主題」「構寫前人的詩,將詩的意境,移入畫面」「營制歷史上若
干美的故實」和「全部或部分地臨摹古人之作」。在金剛坡時期,還有一類傅氏的重要作品,即
富含古意的山水,這一般會與上述表達詩境的題材相聯繫。蒼茫闊遠的山水之間跳脫著體量微小
但意興馳驟的人物,寄旨高蹈,曠思泠然。如畫家常常繪制的《登山圖》《觀瀑圖》《聽泉圖》
《歸莊圖》《松林策杖》《高士探幽》《溪山放棹》《攜琴訪友》《風雨歸舟》等等。此幅《觀
瀑圖》就是一例。
傅氏筆下的「觀瀑」題材,在山水方面,大致有渾厚淋灕與蒼茫疏闊兩種格調,此圖屬於後
者。喜將人物置於廣袤山水之一角,三五高士知己同游同止,登高眺遠,凸顯山勢之巍峻,瀑流
之湍急,高情之滌蕩。此圖整個上半部分都在以畫家擅長的散鋒盡掃自由摹繪出崇嶺疊峰,以揮
灑自如的長鋒或疾或緩地寫就山形面塊,淡墨與淡赭疊染,不做細膩的局部皴擦,著眼宏觀的勾
勒與氣象的通貫。傅抱石對水口的描繪久為人稱道,自成家法。此圖的一帶遠瀑懸於群嶂之間,
垂流匆匆,至中景處已匯作洪洪傾瀉之勢,順此路徑,將觀者視線引向瀑前平岩上佇立觀瀑的三
老一童。人物體量雖小,但眉目須發盡顯,神采飄逸。一老舉手指瀑,與另二老或有對談酬唱,
共賞這一域林泉秋色,感悟一份穿越古今的超邁情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