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6 - 中国书画夜场
P. 156
2543 傅抱石 1904-1965 消夏圖
元 劉貫道 《消夏圖》 美國納爾遜·艾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消夏題材在宋代起就為流行,體現在畫中的場景多為臨水、深山或樹
蔭下,表現文人面對酷暑依然保有的淡定之氣。
此幅《消夏圖》取傅氏常用之滿構圖,以幾株濃茂的芭蕉將畫面上
下貫通一氣形成遮天蔽地的構圖。將高士及侍女安排在茂密的芭蕉葉下、
點染背景草木中。傅氏有效的筆墨控制並刻意留白讓畫面中間突破,留出
「畫眼」,利用人物的謹嚴精細及芭蕉的粗獷狂放對比來經營構圖,如此
巧妙的對比方式,即可造成一種強烈的衝擊感,襯托出人物的主題。
此幅中,高士長須拂面,頭戴發巾,著寬袖大袍跌坐於地席之上。兩
侍女著襦裙裝,上簡下豐,正面侍女袖手持壺而立,眼神凝視遠方;執扇
侍女手持長柄團扇,仿若因用力揮扇,衣服飄帶亦隨著用力自然飄逸而展
現出女子的婀娜多姿。整體畫面呈現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動態感。
傅抱石人物畫的線條繼承了顧愷之線條古樸流動的特點,在此基礎
上改變運筆時的壓力、速度、面積的方法,突破了傳統中鋒用筆以散鋒
入畫,這種散鋒筆下的線條鬆動,自然,大氣,傳達出滿灑飄逸的審美感
受,形成了他個人的繪畫語言,這是其人物畫「古意」最細微最內質的重
要組成部分。畫中線條圓潤均勻,以圓弧表現轉折,總體給人一種古樸寧
靜的審美感受。在人物外形的輪廓描寫,如臉部五官與頭髮和服飾細節
刻畫中,線條溫靜,筆力內斂一氣呵成;在衣紋與飄帶方面使用粗筆,線
條十分靈動蓬松,看似漫不經心,卻更顯得瀟灑自如,線條虛實對應,以
飛動寫意與散鋒飛白的線條入畫,具足力量、韌性和速度來深刻表達人物
的動勢和姿態,因而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如畫中揮扇侍女,寫其飄帶
飛動飄揚之感時,筆力外露易見,臨風飄舉有「吳帶當風」之感,此時用
筆速度非常迅速且富有彈性,挺拔有力如鋼絲勁拋,故可化工整為寫意飛
動,並呈現散鋒飛白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