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0 - 中国书画夜场
P. 150

參考圖: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嬌》 人民大會堂藏


















                   此畫下半部分,描繪近景山峰遮擋,遠景山嶺起伏,層巒疊嶂,山峰間以抱石皴自由點染,重墨點苔近處山
               峰,突顯遠近對比。畫面上部分,描繪松樹一角,淡墨刻畫上,輔以抱石皴勾畫松針,再以濃墨點苔,濃淡乾濕結
               合運用,一株高峰斜出的松樹躍然紙上。遠處以紅色染霞雲,與近處的松石形成了虛實的對立。佈局平中求奇,只
               刻畫山石與松樹一角一邊,就使觀者如凌雲之頂,極具生活經驗,可見畫家在山水創作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
                   傅抱石的繪畫精神

                   19世紀末—20世紀80年代,在金石學的發展和西方繪畫傳統的交互影響下,中西兩種文化交匯,在中國畫中體
               現為一種超越現代與傳統的、東方與西方的對立的新面貌。於中西兩方繪畫而言,大多以再現性繪畫作為藝術的主
               流脈絡,但展現出兩種不同的道路。東西方傳統都曾經歷過由寫實到抽象的轉變。於西方畫家,這種轉變是對幻想
               的最後一次絕地叛離,但於中國畫家,並未創造出非具象的藝術。對模擬再現和主觀表達的雙重強調始終是一對辯
               證的統一,是中國藝術家賦予中國畫現代性的根本抓手。

                   傅抱石是其間中國繪畫史上非常具有創新精神的畫家之一,其人物、山水、花鳥都有極高的成就,尤其在山水
               方面頗有建樹,構成山水畫新風貌,為當代繪畫創作提供更多的思路。在藝術觀念上,傅抱石早期曾深研傳統,向
               古人學習傳統技法和理念,對石濤尤其崇敬,並因此改名為「抱石」。石濤是明末清初極具有影響力的大家之一,
               其藝術理念就是借古開今,反對泥古不化,提倡深入自然,變古法為我法。傅抱石繼承了石濤的藝術主張並提倡藝
               術家應該創造性地在古人已形成的體系上傳承創新,其在深入瞭解傳統文化之後,揚棄了傳統程式化因素,並選擇
               性地吸收了外來藝術,形成獨特的個人藝術風格。

                   傅抱石在日本留學回國後曾深入川蜀地區寫生,使其產生從師古人到師造化的轉變。這個階段他深深感受到程
               式化的傳統章法無法表達出自己心中所感的山水,同時此階段也是他打開思路走向融貫中西的關鍵時期。傅抱石對師
               法自然做出過這樣的論述:「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夠有助於理解傳統,從而正確地繼承傳統,也只有深入生活,才能
               夠創造性地發展傳統。」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傅公集傳統經典於一體形成一套新的筆墨結構體系,即「抱石皴」。
               「抱石皴」即在運筆時加大力度利用筆根及散開的筆鋒橫揮竪掃、信筆揮毫,把毛筆的性能和潛力發揮到極致,破筆
               亂皴之畫初看似粗頭亂服,不守規矩,然而線條在痛快淋灕間又含蓄微妙、亂而有法,整體風格和諧統一。打破了傳
               統章法的局限性,成功形成了一套新對的表現技法。其山水氣勢磅礡、生機盎然,同時又靈活變通、博採眾長,筆下
               山峰高下、山脈勾連,樹木參差,筆下人物明麗、線條流暢、妙於設色。皆是草草著筆,均是天機。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