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3 - 现当代艺术
P. 193
*注:保罗·阿尔伯特·贝纳尔担任院长期间在巴黎高美求学的中国学生:
方君壁、徐悲鸿、赵廷良、李金发、毛宾、陈宏、刘既漂、曾一橹、孙佩苍、王代之、唐隽、邱代明、吴大羽、
潘玉良、高沛泽、李琦、张道藩、高乐宜、杨秀涛、柳溥庆、陈洪、张弦、方干民、郎鲁逊、吴恒勤、汪日章、
王远勃、区巨芬、郑可、柳亚藩、陈角枫、颜文樑、苏爱兰、周碧初、郭应麟、刘开渠、李风白、叶云、何之
培、杨化光、荣君立、秦宣夫、唐蕴玉、张澄江、张韵士、庄子曼、陆传纹、洪青、程曼叔、王子云、周方百、
吕霞光、唐一禾、曹允中、高立芳、唐亮、王临乙、吕斯百、黄显之、胡善馀、刘曲樵、曾竹韶、常书鸿、李韵
笙、周轻鼎、李慰慈、张悟真、陈芝秀、马霁玉、滑田友、陈士文、刘家裕、廖新学、陈策云。
���·�� ANDRÉ LHOTE
安德烈·洛特是1900年到1950年间巴黎画派中的一位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自1918年起,洛特开始在多个画院执
教,直到1922年他自己的“洛特画院”在巴黎奥德萨街上建成。洛特的理论见于他的诸多著书和文章,例如《风景
专论》(1939)和《具象专论》(1950);以及1940年他作为共同创刊者的《法国新期刊》中。他尝试“兼收”传
统绘画,“并蓄”现代性。不少艺术家,如威廉·克莱因、塔玛拉·德兰比卡及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等都接受过洛特的
指导。洛特在理论方面的厚实度就将他的学生带向一种本质上极具反思性的创作理念。而接受过洛特指导的中国
画家吴冠中1947年至1950年在巴黎学习西方现代绘画之后,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了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革新中。
洛特对非洲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拜访艺术品商人安布罗斯·沃拉尔。他逐步接触并了解了印象派画家的作
品,对塞尚的艺术有着深入的研究。1912年,他加入立体主义流派,这使他直接和布拉克、毕加索、格莱兹和梅
金杰等立体主义大师齐名。他参加了立体主义流派的首次作品展,但与之有所区别的是,洛特拒绝与古典传统完
全割裂,同时对作品主题的可理解性十分坚持。由此,洛特自然而然地与立体主义画派的一个分支——黄金分割
画派联系在了一起。画派主张把由外在现实所提供的感性因素与精神旨趣结合起来,运用外在现实的造型艺术语
言使得这一感性因素的表现不同于传统手法。
《蓝色树景》(Lot 1592) 这幅作品的完成代表着安德烈·洛特在风景画上更上一层楼的高水准。他的构图抛却了画
面景深的安排和透视法的运用,而是充分应用了“图形符号”,并在笔触的运用上十分考究。笔触方面的高水准技艺使
他能将各个立体面有序地交叠起来,由此重新构建了画面空间。画面中阳光般的橙桔色调也使整幅画面洋溢着一种
既热烈、又极具平衡感的和谐基调。洛特与我们分享的是对世间种种繁杂纷扰的安静凝望。
作品《蓝色树景》(Lot 1592) 镶嵌在一个呈蒙帕纳斯风格的贝兰式装饰画框内,四周有鲜花和阿拉伯花纹木雕装
饰,表面涂有金漆,质量上乘,是20世纪30、40年代的巴黎手工艺杰作。《蓝色树景》(Lot 1592) 背面裱有画家
妻子西蒙娜·洛特女士于1964年5月21日出具的证明: 这幅水彩画是安德烈·洛特于1944年前后在巴黎地区创作的
作品。
*注:安德烈·洛特的中国学生:吴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