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5 - 现当代艺术
P. 195

现溺死在溪水中。呈现在文学和绘画中的奥菲丽娅形象代表着一种特定的女性气质,因生活的苦郁而窒息,被疯狂胁迫,
          并受到死亡诱惑。


          而我们这一版本的《奥菲丽娅》(Lot 1594) 与徐悲鸿的《箫声》在技术、风格和含义上也有着一定的共通点。从技术上看,
          棕色的油彩光泽更甚,更具液体流动性,被艺术家丝滑铺开并层层叠加。而风格上,笔触则带有拉斐尔前派的风格,有着
          承袭自居斯塔夫·莫罗的象征主义意味。与徐悲鸿和二十年代初其在巴黎的朋友们(比如:邵洵美、常玉等)那种波德莱尔
          风格和颓唐风格倾向颇为对应。从艺术的角度看,作品具有一种高于摄影感的自然主义,得以揭示人类灵魂深处的秘密。
          描绘的形象更让人想到弗洛伊德 1913 年的著作《图腾与禁忌》或夏科(Charcot) 与保罗·里榭(Paul Richer)的自然主义——

          心理学为灵魂服务......


          作品《奥菲丽娅》(Lot 1594) 镶嵌在一个呈路易十四风格的贝兰式装饰小画框内,四周有鲜花和阿拉伯花纹木雕装饰,表面
          贴金箔,是19世纪末法国手工制作。这类画框质量上乘,是用来在官方沙龙展中凸显作品价值的“沙龙专用画框”,亦或是
          巴黎高档建筑内部装饰用。


          *注:帕斯卡·达仰-布弗莱的中国学生:徐悲鸿、潘玉良




         ���·克罗� ANDRÉ CLAUDOT



          安德烈·克罗多1892年出生于一个第戎乐器商人家庭,从小就沉浸在充满音乐和乐器的环境中,但他酷爱画画,后来进入
          第戎美术学院,他是名出色的学生,展示出了在水彩和装饰绘画方面的才能;但又是个顽劣,不服教条的学生。他往返于
          巴黎与第戎,从街道上,从民众活动中汲取创作灵感。他是非常早期的自由主义者和自由思想家,积极热络地参与社会活
          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他成为反军国主义画家——用笔杆子反抗枪杆子。他在战争期间继续为无政府主义报纸秘密作

          画。他说道:“我一直在寻求用最少的方式来最大限度地表达生命。”


          1926年,对充斥在周围的琐碎之事感到厌倦的克罗多渴望改变,应他在第戎美术学院认识的中国朋友林风眠的邀请,得以
          前往中国教授素描和西画。1926年8月,他与妻子苏珊娜抵达北京。克罗多开始在国立艺专教授课程,年轻的林风眠任艺专
          校长。国立艺专的教育理念非常现代,寻求全面改革教育,并致力于推广一种社会性与革命性的艺术观念。克罗多在学校
          教授针对人体模特的素描课程,包括裸体模特,这也引起了不少争议。这也是学校对当时社会进行批判的一种方式。1930
          年,在杭州任教两年后,克罗多还是离开了中国,但是他身上永远留下了中国的印记。回到法国后,每当有客人来访,克

          罗多总是会用从中国带回来的留声机播放音乐欢迎访客。


          这幅杰出的画作《紫禁城》(Lot 1595) 是安德烈·克罗多在北平国立艺专与林风眠共事并担任素描和西方油画教师期间所
          作。在1927 年一次史无前例的艺术大展之后,两人离开北京,来到杭州,在蔡元培的牵头下于1928年共同创立了杭州国立
          艺专。在这幅画作的创作期间,克罗多于北京和杭州两地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现代艺术家,如李可染等。这幅作品的主题是
          “紫禁城”,作者对不同颜色组合熟练的掌握令人惊叹。克罗多带着后印象主义(与马克西米利安·吕斯风格相近)和表现主
          义风格来到中国,并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将现代中西方艺术相融合,这一理念曾由蔡元培提出后被林风眠付诸实践。这幅旅
          华法国艺术家的作品,就如同郎世宁的作品一样,已成为了中国艺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幅作品在其原画布上,
          内框古老,有一个非常漂亮的20世纪20年代画框。



          *注:安德烈·克罗多的中国学生:李可染、萧淑芳、王肇民、杨焱。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