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9 - 现当代艺术
P. 189
美院的学院主义 这幅极简主义作品中呈现出精神维度与出色的光线描绘,
很像夏尔丹(Chardin)和尚帕涅(Champaigne)的静物
达仰-布弗莱的《奥菲丽娅》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 画,绘画呈现在一张脆弱、巧妙的画布上,可以表现事物
获得了人物灵感,作品呈现了素描传统(大卫,安格尔)与 的真实并折射灵魂……苏弗尔皮然后回归到了一种更具有
浪漫式悲剧(杰利柯,德拉克洛瓦)的交汇。人物被一种 图片性的绘画,即吴冠中当年在巴黎高美所了解到的。
近乎冷酷的描绘方式呈现,显得似乎脱离现实,幽灵般,但
实际上是为了呈现灵魂的样貌和厚重:从描绘的躯体和她那 塞尚式的这种形式主义(中国学子们也受此滋养,比如林
种凄凉感可以看到画家从自然主义汲取的灵感,仿佛一本翻 风眠,吴大羽等) 也同样寻求构建一种叙事和色彩间高效
开的书,让人可以品到人与社会的现实状况。笔法巧妙又智 且强有力的连接。这件安德烈·洛特的作品发展了一种法式
慧,以一种摄影无法企及的力量,妥帖描绘对象且让人理解 立体主义,但是却被美国评论家排除在外,这些评论家构
作品,但这与普遍的观点不同;绘画因为素描,可以高于摄 建了一条从毕加索到索朗日的单一发展线(即使是勃拉克
影。 也是这种简略概括的受害者)。
安格尔与德拉克洛瓦因线条与色彩问题不断争锋:印象派 这一法国立体主义专注于成为法国画派的新古典主义,延
调停了这两者。阿尔伯特·贝纳尔呈现了这种十九世纪下 续对构图与色彩交融的追寻。这种“绘画游戏”是吴冠中于
半叶经由美术可以达到的两者的完美交融,尤其通过风景 1940年末在位于蒙巴纳斯的洛特学院中看到洛特所应用
画。贝纳尔的作品具有双重意义:阿尔卑斯山脉风景被画 的。
在一片明媚的骄阳下,仿佛在北非及南意,与一处开着灯
的室内共同呈现在画的正反两面。室内与室外共同构建了 用一种妙思概括一个人,可以引用关于中国的名句:
一个象征集合,一幅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作品,时而转 ——苏弗尔皮,教堂建造者 - 吴冠中的老师
向更广阔的空间探索发现,时而转向家庭的私密与亲昵。 ——洛特,色彩智者 - 吴冠中的老师
与中国相关的人物及那些言语:
——达仰,徐悲鸿的第二位父亲 最后是克罗多的作品,作品背后写有“Ex Palais impérial”
——贝纳尔,徐悲鸿眼中当时活着的最伟大的画家 这句革命性的口号,让人对作品感受强烈。这是一节被带
到中国的法国课。它体现了我们刚才所说的法国绘画的两
巴黎画派的那些自由画院 种趋势;他们交汇了。此外,这是蔡元培所希望的“中西综
合”的代表作。这幅画,我们基本可以肯定,林风眠1928年
真正的“现代”革命,是塞尚。野兽派,立体主义及其余的 在北京和上海看到过它。
都来自于塞尚。苏弗尔皮与洛特这两幅作品重建了这种真
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从新法国画派产生的巴黎画派,装 ——克罗多 – 艺术传承之领军人物,林风眠的老师,以及
饰艺术,还有毕加索,都用新方式去质疑素描和色彩。 这些北京与杭州学子的老师。
这些努力再次构成一种通过素描与构图而涌动的智慧性努 ——克罗多是中国艺术史的重要部分。
力。苏弗尔皮的画在皮埃尔·索朗日(Pierre Soulages)
之前,前者深深影响了后者,深入探讨了各种元素(与颜 撰文:Philippe CINQUINI(菲利普·杰奎琳),法国历史
色相反)与素描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寻求更好的表达:在 学家及艺术史学家、文化遗产类展览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