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中国嘉德2022年秋拍 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夜场
P. 27
画中人物造型准确,给人以坚实之感,其面部结构清晰,五官凹凸
有致,显现出画家极为扎实的造型功底。人物面部左侧的亮部细节
更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立体感。服饰的刻画也极为精彩,其造型整
体趋于概括,却也清楚地交代了衣服轻薄的质感,及其所覆盖的形
体结构。在徐悲鸿的女弟子
中,数孙多慈和张蒨英最为
出名,二人也在技艺、精神
上承习徐师风范,在三四十
年代为徐派的营造添了英
姿,这幅《自画像》便折射
出张蒨英在自撰文章中所体
现的审美思维,整体显现出
西画教育模式于她的深刻影
响。
张蒨英在《自画像》中所展
张蒨英《自画像》1936年 布面油画 80×64 cm. 龙美
徐悲鸿赠张蒨英素描像,作于1934年 现出的爽朗与自信,无疑区 术馆藏
别于旧时代传统深闺里的阴
柔气质与闺阁情调,形成了具有新时代气息的自我表达模式。事实
上,生活中的张蒨英同样性格开朗,以新女性形象活跃于三四十 艺术家以自由和广阔的表达空间。有趣的是,包括张蒨英在内的新
年代的中国艺坛,斡旋四方,或协助徐悲鸿筹办中国美术学院, 一代女性艺术家,在当时几乎不约而同地热衷于作自画像。这种现
或支持画家办艺术个展, 象实际上暗含着女性艺术家们在拿起画笔后,对于自我的探寻,反
呼应着民国时期女性解放运 映出她们主体意识的显现与确立。因此,张蒨英的《自画像》不仅
动的社会现实。张蒨英在 是她作为女画家的自我关照,更深刻联系着民国女性自我叙述、自
《一九三八年中国妇运的 我摹写的群体行为,代表了彼时女性艺术家的整体面貌与精神气
展望》一文中曾经呼吁: 质。
“中国妇运是社会革命运动
中的一部分而有其独立的任 抗战全面爆发后,张蒨英前往大后方重庆从事抗日文艺工作,并协
务”。足以想见女性身份在 助徐悲鸿筹建中国美术学院。1946年,张蒨英随费成武、张安治、
她社会活动和个人表达中所 陈晓南赴英深造后,其艺术创作逐渐以水墨画为主,意在异国他乡
发挥的作用。 实现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中国文化身份的确立。因此如今鲜有张蒨英
艺术生涯晚期的油画创作记录,这无疑使得这件作于三十年代的油
可以说,张蒨英入学中央大 绘《自画像》更显珍贵,甚或可说,这件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
学并接受西洋画训练,这一 这位民国女画家的一生之像,因为画中那笃定的眼神,贯穿了其后
带有妇女解放意义的个人经 来人生的各种经历,散发着她对于自我主体、女性身份和文化认同
历,本身便赋予了这位女性 《中国美术会季刊》1936年创刊号 的坚定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