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饕餮——中国古代重要书画专场
P. 43
程邃印谱》中写道:“本朝八分,以傅青主为第一,郑 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
谷口次之,万九沙又次之,金寿门、高西园又次之。然 其五、从后世的批评声中可以知道本卷的意义所在。如
此论其后先,非论其工拙也。若论高下,则傅之后为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乾隆之世,已厌旧学。
万,万之后为金,总不如穆倩先生古外之古,鼎彝剥蚀 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
千年也。”郑板桥隶书作品流传下来的并不多。郑板桥 者。”。清人王潜刚曾尖锐地批评道:“板桥天分甚
在给方超然的诗中曾这样写道:“苍头小楷太匀停,长 高,愿亦甚大,颇欲集古今书法大成而不知分期。课程
恐工书损性灵。”他认为馆阁体太受约束,影响书法艺 须在多写,仅凭一时之小慧,妄欲造成一特创之字形,
术的个性发挥,故他在金榜题名后,便向馆阁体挑战, 于是一笔篆、一笔隶、一笔真、一笔草,甚至取法帖中
转而醉心于自我书体。但偶尔也写楷书。
钟、王、颜、柳、欧、虞、褚、薛,东取一笔,西取一
其三,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恰好出现在人们开始厌恶 画,又加之一笔竹叶、一笔兰花,自以为极天地造化
馆阁体和帖学之时。桂馥《国朝隶品》云:板桥“如灌 之奇,而成一不伦不类、不今不古之儿戏字体。”再
夫使酒骂座,目无卿相。”秦祖永《桐荫画论》云:板 从《郑板桥书法字典》研判,板桥体格局未必就能达
桥“极有书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 到如此完美之境界,有人予以贬抑,如钱泳《书学》
秦氏褒奖虽有过誉,但切中要害。清人阮元《广陵诗 云:“亦如郑板桥,将篆隶行草铸成一炉,不可以为训
事》载:板桥“少为楷法极工”。清人叶衍兰《清代学 也。”其实,郑板桥生前的宽厚大度诗就知道他为何独
者像传》载:板桥“楷书尤精,惟不多作。”我们再从 创这种字体:“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
本卷的书法中来概括: 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郑板桥作官时,他
的弟弟盖房子与邻居争地,彼此互不退让,以致各向前
(A)有楷骨,即楷书的筋骨。板桥楷书主取欧阳询,
修围墙,阻断道路。弟弟修书给郑板桥,希望帮忙打赢
下笔迅疾,侧锋重按回收,棱角分明,神不外散,刻意
官司。郑板桥回信时做了这首诗。邻居知悉非常感动,
避免了帖学的滑熟甜媚。
遂各自退让三尺,而成了六尺巷。
(B)行意,即行书的意趣。板桥喜欢东汉名臣、书
其六、从本卷可以看出他在六十岁之后的状态与自我表
法家蔡邕的行书,主取黄庭坚行书,板桥打破黄书的
现方式,恰好与本卷书法的个性十分吻合,他在《郑燮
体势,“撇”以兰竹笔法出之,使之具有摇曳之态;
六十自寿》:“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
“捺”反山谷手法,重按即出,形成左纵右束的新格
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
局。
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 过到六旬犹少。定
(C)篆格,即篆书的格致。在板桥传世书法作品中, 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
尚未看到一幅疏松古拙的篆书,但在板桥体中,尚能察 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
觉出板桥起笔藏锋敛毫,收笔时多垂露,且笔画停匀, 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形体方整。
正是郑板桥的书法体貌书朗,风格劲峭,自称“四时不
(D)草神,即草书的神韵。板桥草书主取唐人怀素。 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
纵观板桥草书,且能大开大合,灵动自如,深得怀素风 人。”
驰电掣的运笔之势。明人徐文长的草书如“六分半书”
四、删繁就简三秋树 立意标新二月花
在结构上以隶为主,糅合楷行草篆诸体,横向取势借鉴
《瘗鹤铭》的结体,打破清人郑谷口隶书的规整,纵横 综合上所述,郑板桥的书法在他身上体现得坟充分了,
束竖,向右上倾斜,于转折处换锋,又“以画之关纽, 如赵尔巽《清史稿》说他“书画有真趣,少工楷书,晚
透入于书。”章法上,大大小小、正正斜斜、长长短 杂篆隶,间以画法。”李斗在《扬州画舫录》说他:
短、方方圆圆、疏疏密密,肥肥瘦瘦,虚虚实实,浓浓 “以八分书与楷书相杂,自成一家。”窦镇《国朝书画
淡淡,结体奇险,错落有致,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 家笔录》称他“书法以隶楷行三体相参,有别致,古秀
应,千变万化而不失法度。 独绝。”蒋宝龄《墨林今话》称他“书隶楷参半,自称
六分半书,极瘦硬之致。”向燊说板桥“始学鹤铭、山
其四、郑板桥是以画入书的高峰时期,就是在60-73岁
谷,后以分书入行楷,纵横驰骤,别成一格,与金冬心
之间的13年里。如他在《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异曲同工,在帖学盛行时代,能独辟蹊径,可谓豪杰之
云》诗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
士矣!”最后以郑板桥自己的《题焦山自然庵》结束:
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另如他在《初返扬州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
画竹第一幅》:“二十年前载酒饼,春风倚醉竹西亭,
当画屏。本卷郑板桥的书法意义重大,得者当自重之。
郑燮 行书“李白诗卷” 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