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4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古代
P. 634
2971 Yu Fei'an
Lotus and Mandarin Duck
于非闇 Hanging scroll;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Signed Yu Zhao, with 2 artist seals
1889
~
1959 题 识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乙酉冬至月,写似信伯仁兄雅正。
非闇于照。
鸳 荷 鸯 清 钤 印 于照私印、非闇居士
上 款 “信伯仁兄”即李行百(1926-2012),字信伯。四川成都人。擅长中国画、画
论。194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中文系。后拜张大千为师学画。1940年代初参加
“蜀艺社”,从芮敬予学画史、画论,从谢无量学文物鉴赏。1952年后在中
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编辑部、北京画院工作,后为《中国画》编辑部
负责人。
展 览 “集古斋春节书画展”,香港大会堂,1965年1月。
乙 酉 轴 立
出 版 《华侨日报》,第二版第四页,1965年1月18日。
(
纸 本 设 色
) 1945 年
作
于非闇不惑之年始学工笔花鸟,其自言:“从五代两宋到陈老莲是我学
习传统第一阶段,专学赵佶是第二阶段,自后就我栽花养鸟一些知识从事写
生,兼汲取民间画法,但文人画之经营位置亦未尝忽视。”
《清荷鸳鸯》作于 1945 年,是仿宋代缂丝法表现陆游诗意的佳作。“白
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是于非闇荷花作品最喜题写的诗句,画中
生动准确的形象、雅致清明的色彩,正切合陆游诗意,耐人寻味。花、叶用
重墨勾出轮廓,复填以色彩,色不侵墨,表现出荷之严整端庄的品格;荷叶
则反复渲染,更显风中之姿;又渐次变化,过渡自然,将其汁丰肉嫩及边缘
枯萎的质感表现得逼真自然。蜻蜓膜翼透明,栩栩如生。鸳鸯毛羽细腻,敷
色妍丽。综合多种技法,表现不同物象的特征,笔墨变化丰富精到。
两宋是缂丝的黄金年代,多以名家书画为本,追求生动写实的艺术效果。
于非闇研究工笔重彩花鸟画,即自宋代绘画入手,并从缂丝中汲取营养。他
出版物 曾谈到缂丝对花鸟画的影响时说:“它是由丝刻出来的,不是由笔画出来的,
因之……转折浓淡和毛羽的区分上,显然仍有它的局限性,但因为它的这些
局限,使我们学习到圆中有方,熟中有生等朴实的做法,借此倒可以去掉一
些油腔滑调。” 此作恰是于非闇笔意精神的完美写照。
每观于非闇的画作,总是离不开宋画的精神,宋人绘画周密不苟,其得
其意出其新,不仅得宋人之笔法,明人之多变的风格,还体现着高古之风趣。
鉴藏印
宋人高古的气韵,精到的笔法与色彩的艳丽并不相冲突,不会因“艳”而显
. × cm. × in. . 平尺 出“俗”,这正是其作画高明之处。所以艳美之色与高古之意,整体的贯穿
约
在于非闇的作品之中的,是一格基调,也是其作品的精髓。
rmb: 800,000-1,200,000
usd: 111,100-166,700
616 | 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