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南风——广东美术作品
P. 41
后人学书,难以绕过锺、王。李邕楷书,师法锺繇之
中宫紧密,左右开张,微带隶意,于情于理,有何不可。
而《端州石室记》于历代著中多有记载。如:明代叶
盛《菉竹堂碑目》、清代翁方纲《粤东金石略》、潘来《金
石文字记》、王昶《金石萃编》等著述均曾加以论证。
只是叶盛谓该碑曾经宋人陶定翻刻,已失邕书之风神。
大抵人情所尚,往往以习见为定质,一有改变,必生
悬疑。如颜书之,端严雄秀,遒峻紧结,一望而知。
至其于唐大历十二年(777)所撰并书之《李玄靖碑》,
行书瘦劲遒逸,纯是二王法乳。又如,张旭有草圣之
名,当时之韩愈已称其“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
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
唐代 李邕 《端州石室记》旧拓及原石(局部三)
必于草书焉发之……,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
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如其《草
书古诗四帖》,云烟联绵,真如剑器之舞,动定无端。 《端州石室记》碑文原有三百八十一字,历经一千多
至其书《郎官石柱记》则“精劲严重,出于自然”(曾 年的自然剥蚀,到清初仅存三百四十八字,清末只剩
鞏《元丰类稿》)。“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苏 三百一十九字。解放后,为保护此一珍贵文物, 政府
轼《东坡题跋》)。可见,古人法书,不特专工,也 拨款修建了《北海碑亭》。从此, 这一千年瑰宝可以
可兼优。方之今人,多体兼擅者,又何可胜数。即李 坐拥湖山之胜,静供雅士之鉴赏。广东省博物馆尚收藏
邕传世名作,亦各具风神。《李思训碑》如杜甫之谓“瘦 此碑的清初拓本。
硬通神”者。而《麓山寺碑》又雍容豪逸,神情流放,
友人梁君,知余欲撰此释疑文字,慨然以其先人所藏旧
天真烂漫。二帖虽同欹侧取势。而《思训》势纵,《麓山》
拓本《端州室石室记》持赠。此本为便于览,已经其先
偏横,腴瘦迥异。所谓才人技俩,实不可以彼例此也。
人啸云公装池成册。入手披翻,顿觉灵光熠耀,且较清
回观《端州石室记》,史称自宋已有残缺,传说有一秀 拓本之三百四十八字尚多完好九字而所谓行间茂密,笔
才拓印后,故意加残其缺作马蹄形状,故又称《马蹄碑》。 画完好,北海书韵,跃 然照人,弥足珍贵。更难得者,
其实故意坏碑割帖,商人射利,代不乏人, 何可胜慨。 与啸云公同时之当 代名公,其题跋考证既足征信,书
然较之焚书坑儒、文字之狱、毁残人物、敝屣文明,又 迹亦皆佳妙,展卷之际,真如入瑯环之室,灿然炫目。
不过小巫而已。且据明叶盛《菉竹堂》稿所记:“此刻
此外,尚多有辨证此本《端州石室记》为明拓善本之跋,
遇夏潦一至,辄为所淹浸磨荡,且或经宋时重刻,当已
余业医逾半世纪,工暇值风日晴和,每喜弄墨涂鸦,每
失真矣。”此碑刻原在七星岩壁连接地面部分,千余年
读古人碑帖及其间传流典故与题跋,常有得一善本则珍
雨旸风蚀,水潦浸荡,加以人为破坏,或经庸手翻刻,
同拱璧,即获观一过,亦叹幸为胜缘者。余亦何幸,居
要求其如新发于硎、原汁原味,恐是痴心之想。比如明
湖山郡,结翰墨缘。早闻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且素喜
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评李邕《东林寺碑记》云:“北
北海之跌宕雄强书风,今又得此佳拓,暇日展玩,如对
海此书本小束法度,再经摹刻,虽鼻目无异,脂泽有加,
前修。“毫小豁胸中气,读书得拍古贤肩”,又何乐如之。
而天骨扫地矣。所谓韩生貌赵郎,不得性情者也”。即
指出碑经翻刻、往往只存形貌,面目痴肥,精神气韵却 作者 孔令深 肇庆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
已荡然矣。有此种种,则不管骊黄牝牡,《端州石室记》
之真伪,自可了然于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