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5 - 览胜—现当代艺术夜场
P. 85

「我各方面都相对成熟后,回想自己当时的心态起伏,觉得是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历程。这么些年来作品发
                                 展的过程,它很像一个小孩,一开始在摇篮里,慢慢地可以坐起来、可以爬、可以扶着慢慢走,最后可以
                                 跑……这个发展过程是人对自我的认识,是一个建立自信心的过程。只有认清自己,拥有自信,你的艺术才

                                 能呈现出一种自由的状态。」

                                                                                                                 —方力钧













                               作为“玩世现实主义”的领军人物之一,方力钧最受瞩目的                      力钧笔下的光头转化为了更多加样化的形象,并在一个更广
                               艺术符号便是其“光头”的形象,他用这一前所未有的形象                      阔的时空中探寻复杂的人性。正如方力钧所言:“人物呈现
                               颠覆了传统艺术的严肃性与刻板印象,敏锐地抓住了时代洪                      的核心其实就是动态地来看人性,或者是看人。不论使用哪
                               流中芸芸众生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种材料或细节,比如颜色和表情,都必须与这一核心观念相
                               中国普遍存在的百无聊赖和惶恐不安的情绪以一种荒诞不经                      符。”在《素描(之六)》中,一群僧侣正在一片广袤的高
                               的视觉方式呈现出来,以超现实的图像和象征性的语言影射                      原上虔诚祷告,他们身着长袍,双目紧闭、双手合十,神思
                               出人的精神困境。方力钧在创作中将写实绘画、插画和民间                      端严,完全沉浸于颂念经文中,但远处两个婴孩跳跃而来,
                               艺术相结合,形成了极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叙事体系,并从                      打破了这一刻的肃穆和宁静。在此作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
                               传统与现代世界的冲突中提炼出一种鲜明的立场,描绘着不                      方力钧日后创作中反复出现的两个最重要的视觉要素——光
                               断变化的时代、身份和自我的内心世界。                              头和婴儿。画面构图不落常规,前景的僧侣们排成一行,高
                                                                               低错落,面部却是艺术家自画像一般的投射和变体,仿佛是
                               追溯方力钧光头形象的演变历程,创作于1989-1990年的                   通过不同角度来表现同一人物心理情绪的微妙变化。艺术家
                               《素描(之六)》无疑是其早期创作最重要的标本之一,                       在造型上采取了一种写实与漫画相结合的手法,造型简洁质
                               见证了这一艺术的诞生,和一段坎坷又灿烂的青春年华。                       朴,明暗对比强烈,远景忽视了透视的准确性,转而用平面
                               1985年方力钧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在读书期间恰逢“85                    化的灰色块面塑造出浑厚凝重的高原意象。在《素描(之
                               美术新潮”的兴起以及美院进行教学体制改革,在相对自由                      六)》中可以看到,“光头”这一视觉符号已经逐渐成型,
                               的状态中,他开始拓展自己的绘画主题,并在毕业作品中创                      并且逐渐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讽刺和隐喻性表达——画中不管
                               作了一组光头的素描稿。1989年,方力钧从美院版画系毕                     是虔诚的僧侣,还是滑稽的巨婴,艺术家在看似毫无逻辑的
                               业后,为了追逐梦想,他放弃了造币厂的铁饭碗,搬到圆明                      组合中生发出了全新的文化意义与当下性。
                               园艺术村,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活。这是一段艰苦又激荡
                               的时光,虽然漂泊流离、衣食不定,但是他的创作却不断推
                               进,在构图形式、造型语言和图像内涵上都逐渐形成了鲜明
                               的个人特征,其艺术视角也从自我转向当下都市生活,用
                               “玩笑人间”的方式调侃着人们的庸人自扰,安抚着他们的
                               孤独和无奈。《素描(之六)》即为这一阶段的作品,此作
                               不仅是方力钧前期写实绘画的一个总结和告别,也是其后期
                               隐喻性绘画的开端,他将自己的青春经历,飘扬的思绪,以
                               及虔诚的信念融入不朽的时光中,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创作时
                               期。

                               方力钧最早的光头形象出现在其毕业素描稿“光头系列”
                               中,当时画家将太行山农民作为表现对象,形象相对朴实、
                                                                               方力钧《系列一(之五)》 81×100cm 布面油画 1990-1991 年 余德耀收藏
                               单一,表情憨厚,意在呈现真实的农村生活场景。此后,方                      2016 年秋拍 成交价:CNY 18,400,000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