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2 - 文津——中国书画
P. 132
087 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历经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
郑板桥[1693-1765]书法《论苏轼书》 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之一。扬州八怪仅有郑板桥一人有入仕经
镜心 水墨纸本 历,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之后辞官在扬州卖画。他的诗书画,
释文:苏翰林作字,用宣城诸葛氏齐锋散卓笔,疏疏密密,随 被称为“三绝”。
意缓急,而字间妍媚百出。古来以文章擅天下者,例不
工书,所以子瞻翰墨尤为世人宝贵。今日市人持之以索 在书法中,郑板桥的“怪”主要体现为,隶书里掺有行书、草书、
善价,数百年想见其流风余韵,当万金购藏尔。 楷书的笔法,即“六分半书”,摒弃了当时以工整秀丽的馆阁体
题识:乾隆戊寅(1758年)春日,板桥郑燮。 为主流的书法艺术,通过艺术上的创新,表达自己不同于奉承、
钤印:郑燮印信、丙辰进士
媚俗之辈的追求,成为当时勇于探索、超卓不同凡俗的艺术家之
169.5×93.5cm 约 14.3 平尺 一。本幅作品创作于 1758 年,属于郑板桥晚年时期的佳作。隶
书中兼杂行楷,结字大小、长扁相间,似正反奇,错落有致,于
RMB: 400,000-600,000
灵巧中交织着超脱,呈现出强烈的律动感,充满浑厚朴拙的意韵。
郑板桥通过赞扬苏东坡的书法,疏密有致、变化万千、自成意趣,
提出了历代书法大家都不工整拘谨书写的主张,借以批评当时束
缚艺术家创作和思想自由的馆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