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7 - 文津——中国书画
P. 127
杨文骢[1597-1646],字龙友,号山子,贵阳人,天启四年(1624)
奉母移家金陵。作为复社早期社员,杨龙友与复社领袖张溥及后称“复
社四公子”中的陈子龙、吴应箕等交好,并与陈继儒、董其昌、倪元
璐等名士交游甚密。
杨龙友诗、书、画皆擅,堪称三绝。《明史》本传记载:文骢善书,有文藻,
好交游,干士英者多缘以进。其为人豪侠自喜,颇推奖名士,士亦以
此附之。他曾说:“余生长万山中,而家大人又癖嗜山水,故名山大川,
往往性情相习,亦往往机缘相凑,所谓得之习惯,亦根之胎骨也。”
吴梅村《画中九友歌》,将杨龙友与董其昌、王时敏等名家并列“九友”。
明代文人画家,无一不是诗、书、画兼工的。而书法高下对画之成就
有绝大之影响。故论杨文骢应先论其书,其画作传世较多,而书法真
迹较为罕见。杨氏作品传世不多,以吴湖帆当时所见,龙友真迹亦不
过三事而已,乃知书画长物,实可遇而不可求之。
杨文骢早期书法受董其昌的影响。如 1629 年《雁荡八景册》对开题诗,
就是典型的董体行书,字字独立、虚和圆净。在 40 岁前后已形成面貌,
此幅即为之代表。纵观此件行草立轴,用笔果断,笔力奇崛刚劲,长
枪大戟而又不失自然之态。结字修长,上下绵延不断,字势开张,擒
纵自如,笔画向右上横势盘绕,绵密处似与黄道周书风类似,有种傲
岸翘拔的韵味。通篇任笔书写,墨色通透自然,颇有晚明浪漫书风之
遗趣。观其用笔钩折分明,与董其昌有着明显区别,与陈洪绶行书有
近似处。此大字行草能在董风之外自出机杼,表现出更为博大的气象,
更是殊为难得。作品左右两则题跋提及杨文骢书画久负盛名,且将杨
与同时期书画名家对比,气节格调高下立判。题跋中对其人品推崇备至,
[题跋]
又从侧面证明了此作真实可靠且流传有序。所谓“书以人贵”,杨氏
以身殉国,大义凛然,亦是此作被人珍视宝藏的重要原因。
083
杨文骢[1596-1646]书法唐诗三首
立轴 水墨纸本
释文: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放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题识:文聪。
钤印:杨文骢印、龙友
鉴藏印:文石藏弆
题跋:一.纵横超逸,极见名士风流,公与瑶渊同擅书画名,而人品悬绝,致此幅传流皆
知珍重。
二.丁酉(1897年)来津捡敞箧得此帧,龙友先生书画负盛名,真品致不易得,此
丙申(1896年)游后,时偶步土街,于荒摊中以千钱购得者。先生虽与马阮有旧,
然群而不党,且晚殉国难,尤可尚也。叔默。钤印:李葆恂印
说明:李葆恂旧藏并题跋。李葆恂[1859-1915],清朝文人,原名恂,字宝卿。辛亥(1911
年)复改名理,字寒石,号凫翁,又称孤笑老人,奉天义州(今辽宁义县)人。
132.5×32cm 约 3.8 平尺 083
RMB: 100,000-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