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中国书画夜场
P. 91
如夢如幻——張大千的潑彩世界
張大千的潑墨潑彩風格的形成,原因當然很複雜,但最主要可歸納為四項因素:(1)眼疾為主要近因,(2)
傳統繪畫基礎之完成,(3)西方當代藝術的接觸與刺激,(4)自我求變的精神與知友的激發,四種因素交互影
響、配合與激蕩。
大千先生在1957年眼疾突然惡化,稍愈時已不能如前畫工筆,遂改變作大寫意畫,終而變化為潑墨,再進而
潑彩,也是一種循序發展的演變,一般認為是大千晚期波墨潑彩風格形成的主因。其實,大千眼疾之前,已經充
分具備發展潑墨潑彩的潛力,如無此潛力。僅因病眼一端,是無法發展出這樣奔放的風格。眼疾是生理方面的外
在原因,繪畫方面的內在原因,首先是大千四十多年來對傳統繪畫的鑽研,已達爐火純青之境,與潑墨潑彩的相
關技法已完全熟悉。張大千自己說:「並不是我發明瞭什麼新畫法,也是古人用過的,只是後來大家不用了,我再
出來用而已。」
大千的潑法,並不單純地往畫紙(絹)上潑墨,而是相當費時費事,其繁復的過程,非十天、半月不能完成。首
先他將畫紙或畫絹貼在板上,作畫之前,還得先噴濕紙、絹,再緩緩將調好的墨汁潑上。其後,令門人子侄,各持
木板一端傾側搖動,直到他滿意為止。等到墨暈固定後,大千由遠處不同角度觀看,再細加經營,審度再三,才用
傳統的筆法在適當位置略加皴法,再點綴人物、屋宇、橋梁、周楫。於是從混沌中開碎一片山川出來,為此他又
增添一方閒章「辟混沌手」,符合併滿足他說「藝術家是上帝」的觀點。由於每一次波墨流動的效果絕不會重復相
同,因此每一次都是新的創造經驗,畫面、章法也絕不會有雷同,此與西方自動性技法相通。大千處理畫面的方式
和他對完成度的要求,端賴他長年養成的傳統山水素養,以及他對真山水的閱歷,二者相互醖釀而成,仍在中國傳
統藝術的範圍之內。
潑彩的技法則是大千創作的最後發展階段,實際上是用半自動技法來畫傳統的沒骨畫或青綠山水。他往往先
用潑墨作為底色,然後在墨汁將乾未乾的適當時機,將石青、石綠重疊潑在墨汁上,有時也可月毛筆拖引,使得色
彩與墨色暈成一氣,避免生拼硬湊的痕跡。一旦乾透,每幅的效果各異,有流動暈升的,也有沈積堆疊的,有斑駁
的,也有渾化無跡的,然後,他一再地顛倒審視,漸漸在他心目中萌生出丘壑溪澗,佈置房屋、道路,加添舟橋、
高士等等。一般需等候色彩水墨乾透,才能夠在渾沌中辟出山水,因為需時不一,有的一葉不能完成者,甚至過了
幾年才斟酌出適當的佈局,然後點輟完成。
─節錄自傅申《張大千的世界》
春山暮雪 北京保利2019年秋,成交價:RMB 23,000,000
張大千在五亭湖 《五亭山色圖》中擬五亭湖中的「分寒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