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2 - 中国书画夜场
P. 92

五亭山色的翰墨因緣




                   張大千《五亭山色圖》的創作成因頗具「故事色彩」:古之「王羲之以書換鵝」作為藝術史上一樁趣談,千百
               年來為人盛傳至今。近代詞人張佛千以「四首小詞換得一幅金碧潑彩」的事跡也堪稱近代畫壇中一段風雅趣事。
               《五亭山色圖》的舊藏者張佛千生於1909年,因善填詞作聯,故有「聯聖」之稱,台海地區的文化名流多曾與之交
               往唱合。張佛千自身雖不善畫,卻喜用「填詞」與名畫家「合作」。上世紀七十年代發行的《暢流月刊》所著錄張
               佛千《翰墨因緣》一文,詳細的回憶的他與張大千交往與《五亭山色》一畫的創作始末:

                   「第一次得到名家合作的是賀張大千先生七十生日的小詞。先是樂恕人兄自東京來台,他與大千先生私交極
               篤,曾代我向大千先生求畫。又告我「大千先生今年七十,你能作詞送他。他自會作畫送你」,我說:「有了目
               的,便不純粹了。」恕人說:「此老豪情萬丈,以你的詞之好,即使明告所求,他也是高興的了。」在恕人的偏愛
               鼓勵下,我跟腱炎大千先生藝術造詣的贊美問,做了四首「風蝶令」。此調雖短,但結構極美,如彩蝶之長帶,飄
               飄風中,搖曳生姿。我後又請台靜農先生以隸書寫就,看的人都譽為樸拙遒茂。即用航空掛號寄去巴西。

                   幾個月後,高嶺梅兄告我:大千先生來信說,他好久都一直在構想,要畫一張好畫送我。不久,墨寶果然天外
               飛來,是一幅大白宣紙寫的贈我兩首七絕:(四闕慚君風蝶令....詳文見圖注),一幅是在日本特製金色的紙,高峰
               雲起,樓觀巍峨,危崖橫出,上有小亭,亭外空白,遂有萬里不盡之觀,畫內之境見其高華,畫外之境見其遠大。
               我之四闕小詞,真是拋磚引玉,是如果恕人之言,實覺即榮亦愧。」
                   張大千為張佛千所繪的《五亭山色》中取景正是其在巴西八德園重所修築的「五亭湖」,1953年10月,張大千
               訪問美國返回阿根廷途中,經過巴西短暫停留訪友,在當地眾多朋友的建議下,張大千決定遷居巴西聖保羅。當此
               之時,聖保羅附近有一地正待出售,遠望酷似故鄉成都平原,張大千遂購置下來,並投入龐大資金佈置園林,按照
               自己的規劃及設計建造了一座完全中式的莊園,命名為「八德園」。中國畫家無人不愛園林庭院之美。大千雖旅居
               海外,然作畫不斷,八德園中景致皆由得其中式審美佈置而成:其辟池栽植,樹亭鑄山,抑或悠游於亭湖林間,賞
               勁松古柏之蒼鬱,風竹雨蕉之美聲,猶如做一幅立體畫作,堪稱其日常創作汲取靈感之所。

                   據相關資料所載:張大千的八德園中有一座三十畝地大的水池,池水來自天上的驟雨。湖畔建了五座亭子,除
               了點綴風景外,避雨亦極實用,即使在亭中避雨看雨,一片空蒙,似煙似霧,這對大千先生日後所畫的潑墨、潑彩
               是頗有影響的。張大千就是在這座八德園中創造出了震撼中外的潑彩繪畫,摒棄了傳統山水皴法,讓中國傳統水墨
               煥發了新的生機。

                   本幅《五亭山色》便是這一時期頗具代表性的潑彩巨製,此作繪制於一九六八年,正值大千潑墨潑彩創作之
               大盛時期,此畫此畫繪於特製的日本金箋上,取抽象手法,略施傳統筆墨點景,先以淡墨潑灑遠山,然後用筆勾勒
               山體及屋舍、樹木,近處以濃墨作底,墨色隨意傾流,復用筆稍作牽引,畫景隨之而生,待墨色固定後再潑灑上石
               青、石綠、以及大千潑彩中稀見的朱砂。因礦物顏料厚重,形成晶瑩塊面,亮如寶石,光彩燦然,與金箋相襯,益
               顯堂煌瑰麗,氣象萬千。絢麗之外小亭高聳,將畫意延展,有萬里不盡之觀。正如張佛千所感嘆:「畫內之境見其
               高華,畫外之境見其遠大。」




                                          張佛千(1909-2003),安徽廬江人。早年即工於詩詞,並曾以軍人身份主辦多
                                      種雜誌、報刊。退役後除在大學任教外,也在報紙副刊開闢專欄。其欄目清新爽
                                      健,長年膾炙人口。更因他的博聞強識、思維敏捷,每作對聯皆能寓生動妙趣於工
                                      整對仗之中,遂得「台灣聯聖」之譽。再加上他生性豁達,又兼具報人與文化人的
                                                                                                          《暢流》總580期內文
                                      身份,所以交遊相當廣闊。佛千更愛以詩文會友,書畫名家多樂意與之酬唱,也因
                                      此收藏了許多名家書畫。1968年秋天,張大千以泥金紙本創作了一幅潑彩兼潑墨山水
                                      畫題贈張佛千先生。畫面中,中央主峯與右下方的小山圍出了一片雲氣與湖水。小
                                      山山頂有涼亭一座,與主峯山腳邨居相呼應。邨居四周,大千先生以潑彩迭濃墨的
                                      手法表現了山林的蔥郁。這些構圖思維,曾出現在大千先生1967年的《五亭湖》。
               張佛千(1909-2003)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