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5 - 中国书画夜场
P. 235
師法大自然
從前人說:「師古人,不如師造化。」這樣看上去好象師古人和師造化是互相矛盾的,實則兩者相輔相成,一
點也不矛盾。因為古人一切技法,不是關了門憑空想出,也都是從造化中不斷實踐提煉而來。師古人可以省去很多
氣力,這個借鑒的有無,差異極大。但是停留在古人的技法上,也不對,必須有所發展創新,這就需要師造化。因
為我們畢竟要描繪今天祖國的大好河山,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僅人們的審美要求在發展,而且自然界也在不斷
地變化,所以畫山水,必須到名山大川中,看到新建設以及山川變異,隨著這個發展,來創作我們的畫幅。一般到
大自然中去,都要做些記錄,就是勾些稿子,把山川大勢勾下來,或者更仔細一點,帶了筆硯,坐下來對景寫生。
這兩者都是必要的,但我覺得兩者的要求不一,必須分別對待。如果只記錄山川的起伏曲折,輪廓位置,以及它的
來龍去脈,用鉛筆或鋼筆勾出,也就可以了。但必須把對象結構細細勾出,交代清楚,假如草草勾記,日子久了,
記憶淡薄,這種勾稿,就沒有用處。如果這樣結構清楚,交代分明,勾稿精細,習之既久,在創作時,就可運用,
有所依賴,就是自己創稿,也可以得心應手,左右逢源,不致勾搭不起來。所以出去勾稿,是有好處,有必要的。
對景寫生,要求不同,不必記錄整個景物的位置結構,其著眼點在探索反映對象的技法。即看到一叢樹,甚至一棵
樹的節疤,一個山的面,土山或是石山,怎樣去表現,才能得到它的質感,空間感,以及它的精神,怎樣用有限的
筆墨,去抓住無窮的形象,在實踐中如果得到一些收穫,也就是在技法上的創新。所以對景寫生,不必選擇很好的
景,只要在局部或細部的某一個方面有所可取之處,這個對象古人很少反映,或者不易反映,事過境遷,要想第二
回碰到,極不容易,後來記憶也一定不全,所以必須借重於對景寫生。把以前沒有人畫過的,就要依靠後來一輩人
把空白補上。自己不熟悉的也依靠對景寫生來鍛煉、提高、創新。但是對景寫生費時多,鋼筆勾稿費時少,出外不
一定有足夠的時間,所以二者必須有的放矢,相輔而行。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洞庭東山圖卷》所繪景點位置示意圖 《洞庭西山圖卷》所繪景點位置示意圖